杜口结舌

杜口结舌,犹言杜口吞声。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杜口结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ù kǒu jié shé
成语注音
ㄉㄨˋ ㄎㄡˇ ㄐㄧㄝ ˊ ㄕㄜˊ
成语简拼
DKJ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杜口結舌
成语英文
shut up,keeping silence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言杜口吞声。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噤若寒蝉、缄口结舌、杜口绝言、杜口无言、杜口绝舌、张口结舌、杜口木舌、结舌杜口、结舌钳口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而人主若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结舌。▼《晋书·傅玄传》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杜口结舌”几个大字。

(2)聪聪不会写成语“杜口结舌”的最后一个字。

(3)丹丹写不出成语“杜口结舌”,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4)玄律哥哥给雪伦和邰婼介绍了“杜口结舌”的成语典故。

(5)叶县强子园学校的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杜口结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分字解释

结舌

结舌:[jiéshé] 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瞠目结舌。张口结舌。

杜:dù 1、 <名> 树木名。又称棠梨,杜梨。《经诗·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2、 <动> 堵塞;阻塞。《 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 <动> 毫无根据地随意臆造。《林黛玉进贾府》:『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口:kǒu 1、 <名> 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 <名> 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 <量> (一)个。用途广泛。《晋书· 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 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 <名> 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 <名> 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 <名> 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 <名> 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结:jié 1、 <动> (在绳子上)打结;绾疙瘩。《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2、 <动> 系;结扎;缠束。《诫兄子严敦书》:『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3、 <名> 结头;结子。《 论衡· 实知》:『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4、 <名> 结症;问题所之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尽见五藏症结。』5、 <动> 缝补;编织。《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汉书· 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6、 <名> 补丁。杜甫《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7、 <动> 凝结;凝聚。《 孔雀东南飞》:『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8、 <动> 缔结;结交。《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9、 <动> 了结;终结。《 聊斋志异·商三官》:『两兄出讼,经岁不得结。』10、 <动> 构筑;建造。《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1、 <名> 字据;契约;证明材料。刘鹗《老残游记》:『可以令其具结了案。』jì <名> 通『髻』,发髻。《楚辞·招魂》:『激楚之结,独秀仙些。』

舌:shé(1)舌头。(2)象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3)铃或铎中的锤。

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动五切,音□。《说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玑·草木疏》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韧,可作弓干。与《说文》不同。又塞也。《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凌政则杜之。又《尔雅·释草》杜荣。〈注〉似茅,皮可为索。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缭之兮杜蘅。又《方言》东齐谓根为杜。又涩也。又《本草》杜仲,药名。又《博雅·释虫》杜伯,蠍也。又姓。《广韵》本帝尧刘累之后。出京兆、濮阳、襄阳三望。又《集韵》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又《类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晋有杜蒯。考证:(《尔雅·释虫》杜伯,蝎也。)谨按所引出博雅非尔雅,尔改博。幷[同并]照原文蝎改蠍。

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结:《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正韵》古屑切《集韵》《韵会》吉屑切,□音拮。《说文》缔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诗·桧风》我心蕴结兮。又《曹风》心如结兮。〈疏〉如物之裹结。《礼·曲礼》德车结旌。〈注〉结,谓收敛之也。〈疏〉结,缠其旒着於竿也。《前汉·五行志》衣有襘,带有结。〈注〉结,缔结之结也。又《博雅》曲也。又《玉篇》要也。又《集韵》胡计切,音系。《前汉·张释之传》跪而结之。〈注〉师古曰:结,读曰系。又《集韵》激质切,音吉。义同。又《集韵》吉诣切,音计。《前汉·陆贾传》尉佗魁结箕踞。〈注〉师古曰:结,读曰髻。

舌:《未集下·舌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食列切,然入声。《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六书精薀》舌以卷舒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释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易·说卦》兑为口舌。〈疏〉口舌,为言语之具也。《诗·大雅》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仪礼·乡射礼》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注〉居两旁谓之个,左右出谓之舌。又言也。《扬子·太□经》吐黄酋舌。〈注〉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复姓。《左传·闵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为大夫。又官名。《周语》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又国名。《淮南子·地形训》穿□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晓。一说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山海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别名江东呼虾蟇衣,山东名牛舌。又鸟名。《礼·月令》仲夏之月,反舌无声。〈注〉反舌,百舌鸟。《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又无舌,虫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闭。又长舌,兽名。《山海经》长舌山有兽,名长舌,状如禺,四耳,出则郡多水。又《韵补》叶商刮切,音杀。《诗·大雅》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又叶食伪切,音逝。《郤正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纵横者欲披其胷,徂诈者暂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