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顾烜之子,吴郡吴人。入陈为国学博士,黄门侍郎。《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这部书是奉命而作,呈给梁武帝之子萧绎的。书分30卷,可是《隋书经籍志》著录作31卷,《日本见在书目》同,可能是序文跟表启曾为一卷。野王作《玉篇》, 在《说文解字》和《字林》之后,所分部首有增有减,与《说文》比较,少哭、延、畫、敖、眉、白、、饮、后、介、弦 11部,增父、云、喿、冘、處、兆、磬、索、書、床、单、弋、丈13部,共 542部,比《说文》多两部。部首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

唐代封演《闻见记》称《玉篇》“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今日我们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等重修。唐代上元间孙强的增字本,收字有 22561字,比封演所记的数目多5600多字,而注解大有删削,已经不是原本之旧。顾野王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日本现在所存有卷八、卷九、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七几卷,其中除卷二十二、卷二十七不缺字以外,其他都是残卷。这些字都是唐代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共存62部的2052字,相当原书的1/8 强。这都是希有的秘籍。(见彩图)

原本《玉篇》(日本古抄本)

从顾野王的原本来看,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以备。”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字林》收字 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可惜后来经过孙强增删,又经陈彭年等重修,原书体列已大改变。

今本《玉篇》有宋本,又有元本。宋本有清代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和曹寅扬州诗局刻本。 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宋本卷首在野王序和进书启之后有“神珙反纽图”及“分毫字样”,而元本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宋本注文繁富,而元本则大都减略,排比整齐,因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与宋本不相同,现在通常应用的是张士俊泽存堂刻本。(见彩图)

《大广益会玉篇》(宋陈彭年等根据梁代顾野王《玉篇》增字,泽存堂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