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比比皆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ì bì jiē shì
成语注音
ㄅㄧˇ ㄅㄧˇ ㄐㄧㄝ ㄕㄧˋ
成语正音
皆,不能读作『jié』。
成语简拼
BBJ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比比皆是
成语辨形
是,不能写作『事』。
歇后语
乡下人挑高粱
成语谜语
匕;七;复试全对
成语英文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成语日文
到る所にある
成语法文
pouvoir trouver partout
成语德文
überall vorhanden sein
成语俄文
встречáться на кáждом шагу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成语释义

比比,每每、频频。『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语本《战国策·秦策一》。△『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触目皆是』

成语辨析

一、[同]『比比皆是』及『触目皆是』都有到处都是的意思。[异]『比比皆是』适用范围较广;『触目皆是』强调放眼所见。二、比比皆是和『俯拾即是』;都形容为数很多;到处都有;有时可通用。但比比皆是可用于大的事物;如『建筑物』、『人』等;『俯拾即是』可用于地上的小东西;如『石头』、『贝壳』等;偏重在『很容易拾到』。

成语用法

一、[义]形容到处都是。[类]用在『处处皆是』的表述上。[例](1)如今社会富裕了,住高楼、开汽车的人比比皆是。(2)在你们山上难得一见的乌鱼子,在我们这渔港比比皆是。(3)像他这种擅长电脑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麽好骄傲的?(4)在纯朴的乡下,乐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让人觉得很有人情味。(5)这种样式的产品比比皆是,你不必急於买下,货比三家不吃亏呢!(6)我们一走进会场,各种精雕细琢的玉器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给。(7)一到周年庆,百货公司里的折扣品比比皆是,看得顾客心动不已。(8)这个人的语文能力太差,写起文章来,不但词句有欠顺畅,而且错别字比比皆是。二、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与物。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比比皆然、俯拾即是、触目皆是、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汗牛充栋、多如牛毛、恒河沙数、不乏其人、大有人在、堆积如山、比肩皆是、举目皆是、比屋可封、不胜枚举、俯拾皆是、不足为奇、家常便饭、司空见惯、不知凡几、漫山遍野、在在皆是、成千上万、雨后春笋、星罗棋布

反义词

屈指可数、绝无仅有、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关联成语

比比皆然

成语接龙

1、比比皆是→是非颠倒→倒箧倾筐→筐箧中物→物以类聚→聚精会神→神眉鬼眼→眼饧耳热→热可炙手→手舞足蹈→蹈仁履义→义愤填膺→膺箓受图→图财害命→命蹇时乖→乖嘴蜜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子曰诗云→云阶月地→地塌天荒→荒子孱孙→孙康映雪

2、比比皆是→是非颠倒→倒屣相迎→迎奸卖俏→俏成俏败→败俗伤风→风清弊绝→绝长续短→短吁长叹→叹老嗟卑→卑躬屈节→节用爱民→民穷财尽→尽忠竭力→力所能及→及溺呼船→船坚炮利→利己损人→人多阙少→少不更事→事无大小→小大由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落不齐

3、比比皆是→是非口舌→舌尖口快→快意当前→前程万里→里勾外连→连三并四→四分五落→落英缤纷→纷纷不一→一坐一起→起早贪黑→黑灯下火→火尽薪传→传风搧火→火耕流种→种学绩文→文如其人→人贫智短→短刀直入→入不敷出→出世离群→群龙无首→首尾相应→应付自如

4、比比皆是→是非之心→心急如火→火上浇油→油嘴滑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授人时→时来运来→来龙去脉→脉脉相通→通文调武→武昌剩竹→竹篱茅舍→舍己为公→公私两利→利深祸速→速战速决→决一胜负→负险不臣→臣门如市→市民文学→学疏才浅

5、比比皆是→是非之心→心如寒灰→灰身灭智→智藏瘝在→在家出家→家见户说→说东道西→西窗剪烛→烛照数计→计日指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膝之地→地动山摧→摧朽拉枯→枯树开花→花遮柳隐→隐然敌国→国无二君→君臣佐使→使乖弄巧→巧作名目→目无下尘→尘羹涂饭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2)《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列传》:『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3)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丧师衰絰》:『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自後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5)《红楼梦·第二回》:『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6)宋·富弼〈论辨邪正〉:『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7)这个人的语文能力太差,写起文章来,不但词句有欠顺畅,而且错别字比比皆是。

(8)这种样式的产品比比皆是,你不必急於买下,货比三家不吃亏呢!

(9)我们一走进会场,各种精雕细琢的玉器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给。

(10)一到周年庆,百货公司里的折扣品比比皆是,看得顾客心动不已。

(11)在纯朴的乡下,乐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让人觉得很有人情味。

(12)像他这种擅长电脑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麽好骄傲的?

(13)在你们山上难得一见的乌鱼子,在我们这渔港比比皆是。

(14)如今社会富裕了,住高楼、开汽车的人比比皆是。

成语造句

(1)荌荌姐姐给陇髓和玮娜讲述了“比比皆是”的成语典故。

(2)斌斌写不出成语“比比皆是”的拼音。

(3)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比比皆是”几个大字。

(4)脆弱的孩子们被唯利是图、不关心子女福利的父母扫地出门的案例比比皆是。

(5)但五角大楼要做大量说服工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非洲,持怀疑态度者比比皆是。

(6)芳芳不会写成语“比比皆是”的最后一个字。

(7)关于血汗工厂、工人示威的报道比比皆是,今年甚至还出了官员纵容奴役儿童的事件。

(8)河流从这个三角洲流入卡拉哈里沙漠的一个盆地,形成纵横交错的咸水湖、河道暗河欤谀抢铮吧参锉缺冉允牵词乖诩稍锏募窘冢菽疽廊环崦

(9)类似法拉尼先生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多到让一个诚实的人在这里总是不知所措。

(10)两性之间的差异比比皆是,这毫不稀奇,不过有些男女差异实在出人意料。

(11)岭西中学的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比比皆是”。

(12)然而在这个民族主义盛行、领土纠纷紧张、军备竞赛比比皆是的地区,误算或者不当的傲慢可能导致悲剧。

(13)如今关于药物毒副作用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人们都尽可能少地采用医药用品。

(14)生产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15)它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和传统,但是这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16)同时,替代理论可能比比皆是。维勒预计出现新的论文仅是数天或数周里的事情。

(17)未经证实的信息比比皆是,模糊了真相和谣言的边界。

(18)在国外,阴谋论比比皆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其财力谋求在其他领域(如贸易)的优惠和让步。

(19)在欧洲天主教国家,波兰尤为出众,这里是唯一一处神学院爆满,神甫比比皆是的地方。

(20)在日本政治权利中心永田町,有关中川喝酒的故事比比皆是。

(21)在她的博文中,卡瓦什教授深入剖析了美国人和糖果的关系,发现荒谬而有趣的观点比比皆是。

(22)这种让食品厂商给出允诺最后却不见成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成语典源

《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比是也。…』[注](1)怀衽:怀抱,胸前衣襟。衽,衣襟。(2)顿足徒裼:以脚跺地,空手露体。徒,空。裼,音ㄒㄧˊ,袒露。(3)煨炭:热灰火炭。煨,音ㄨㄟ,热灰。(4)比比:宋鲍彪本《战国策》『比』下多一『比』字,兹据补。

成语典故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於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後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分字解释

比比

比比:[bǐbǐ] (1)频频;屡屡。比比上书言得失。――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2)到处;处处。比比皆是。

比:bǐ 1、<动>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副>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3、<动>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4、<动>比较。《涉江》:『与天地兮比寿。』5、<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6、<副>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7、<副>近来。《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剧。』8、<介>等到,及。《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9、<介>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10、<介>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 <动>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比周] 1.结党营私。《管子·法法》:『群臣比,则蔽美扬恶。』2.集结,聚合。《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比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皆:jiē 1、<副>全;都;尽。表示范围。《论语》:『过也,人皆见之。』2、<副>一起;同时。表示时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与子皆行。』

是:shì 1、<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 <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3、<形>凡是;所有的。《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4、<动>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比:《辰集下》《比字部》(古文)夶□《广韵》□履切《集韵》《韵会》补履切《正韵》补委切,□音匕。校也,□也。《周礼·天官》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注〉比,校次之,使知善恶足否也。《仪礼·大射仪》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齐语》比校民之有道者。又类也,方也。《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学乃易成。《韩诗外传》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挟行也。比於善,自进之阶。比於恶,自退之原。又〈诗〉有比体。《毛诗序》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郑司农云:比者,比方於物,诸言如者,皆比词也。比之与兴,同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又比例。《礼·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郑注》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后汉·陈忠传》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宠免,后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注〉比,例也。又缀辑书史曰比。《前汉·儒林传》公孙弘比辑其义。《唐艺文志》□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又諡法之一。《左传·昭二十八年》择善而从之曰比。《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注〉比,必里反。正义引服□云: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义。即今□部。《正韵》音皮,误。又水名。《前汉·地理志》南阳郡有比阳县。应劭曰:比水所出,东入蔡。又《集韵》《正韵》□普弭切,音諀。与庀同。治也,具也。《周礼·春官》大胥比乐官。〈注〉录具乐官也。与庀通。又《广韵》《韵会》毗至切《集韵》毗义切《正韵》毗意切,□音避。《尔雅·释诂》比,俌也。《郭注》俌,犹辅。《易·比卦·彖辞》比,辅也,下顺从也。《卜氏传》地得水而柔,故曰比。又亲也,近也。《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注〉比,犹亲也。又和也。《周礼·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注〉巫读为筮,比谓筮与民和比也。又近邻之称。《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又案比。《周礼·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数,乃颁比法於六乡之大夫,及三年,则大比。〈又〉乡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疏〉三年一闰,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又及也。《诗·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注〉比于,至于也。《前汉·高帝纪》自度比至皆亡之。又频也。《礼·王制》比年一小聘。《汉志》比年,犹频年也。又比比,犹言频频。《前汉·成帝纪》郡国比比地动。又□也。《书·牧誓》比尔干。《正义》楯则□以扞敌,故言比。《史记·苏秦传》骑不得比行。又齐也。《诗·小雅》比物四骊。〈注〉比物,齐其力也。又偏也,党也。《书·洪范》人无有比德。《正义》人无阿比之德,言天下衆[音zhòng]民尽得中也。《论语》君子周而不比。《郑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又从也。《论语》义之与比。《朱注》比,从也。《晋语》事君者比而不党。〈注〉比谓比义。又合也。《礼·射仪》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注〉比,亲合也。《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比意同力,冀得废遗。《师古注》训合。又密也。《诗·周颂》其比如栉。又比余,栉发具。《史记·匈奴传》汉文帝遗单于比余。《汉书》作比疎。《广雅》比,栉也。《苍颉篇》靡者为比,麤者为疏。今亦谓之梳。《颜师古·急就篇注》栉之大而麤,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蝨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皆因其体以立名。又矢括曰比。《周礼·考工记》矢人为矢,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郑司农注》比,谓括也。又《扬子·方言》比。代也。又《广韵》《集韵》《韵会》□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义同。又《正韵》兵媚切,音秘。先也。《礼·祭义》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郑注》比时,犹先时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又《广韵》房脂切《集韵》《韵会》频脂切《正韵》蒲麋切,□音毗。和也。一曰次也,□也。比邻,犹□邻。《杜甫诗》不敎鹅鸭恼比邻。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又臯比,虎皮也。《左传·庄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后人以为讲席。《戴叔伦诗》臯比喜接连。《朱子·张载铭》勇撤臯比。又师比,胡革带钩也。《战国策》胡服黄金师比。通作毗纰。又《唐韵》毗必切《集韵》《韵会》簿必切《正韵》簿密切,□音邲。比次也。《增韵》比比,犹总总也。《张九龄荔枝赋》皮龙鳞而骈比。《顾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鳞栉比。皆读如邲。又《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是矣。李轨读。《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考证:(《左传·庄十年》蒙臯皮而先犯之。)谨照原文臯皮改臯比。

皆:《午集中》《白字部》《唐韵》古谐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谐切,□音街。《说文》俱词也。《小尔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郑康成读皆如懈,非。又《字汇补》居之切,音箕。《前汉·孟喜传》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师古注》荄,音皆。古皆荄与箕音同。又叶举里切,音几。《诗·周颂》以治百礼,降福孔皆。〈传〉皆,遍也。与偕通。《荀勖东西厢歌》降福孔偕。《说文》白字两见,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即自字。皆字载自部中,则应从白。《集韵》或作皆,非。

是:《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承纸切《集韵》《韵会》上纸切,□音姼。《说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释名》是,嗜也,人嗜乐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疎、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见是而无闷。〈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吴有是仪,唐有是光。又《集韵》田黎切,音题。《公羊传·僖十六年》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注〉是,月边也。鲁人语也。《释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与氏通。《前汉·地理志》氏为庄公。〈注〉氏,与是同。古通用。又《韵补》叶市之切。《蔡邕·释诲》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局而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