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

在河口区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故得此名。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简史

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约在公元前 450年首次采用三角洲一词描述尼罗河河口的冲积物堆积形态。1885年,美国G.K.吉尔伯特研究美国邦纳维尔湖,提出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图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角洲的形态学、沉积学和水动力学研究日趋深入,其中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的研究堪称典范。

沉积结构

三角洲由水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组成(图1 )。水上三角洲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层和前三角洲沉积层大致相当于吉尔伯特三角洲沉积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图 水下三角洲

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三角洲前坡和前三角洲两个单元。

(1)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最外带,坡度平缓,地形平整,是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主要由粘土和细粉沙组成,横向连续性好,具水平层理,单层厚度向上游逐渐变厚,穴居动物的扰动构造较为明显。

(2)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分选性好,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向海逐渐变细,沉积构造有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层理和透镜体等,岩性变化较大;主要地貌形态为汊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汊道间凹湾。

水上三角洲

又称三角洲平原。以最大高潮位为界,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前者完全脱离了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态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后者处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环境,其宽度取决于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主要地貌形态有河口边滩、河口沙嘴、河槽、潮滩和波浪塑造的滩脊。三角洲平原的特征是:

(1)沉积环境更为复杂,平原的形态结构、沉积物岩性和构造都有显著的变化;

(2)河槽分汊,各汊道水流能量减小,使三角洲岸线在一个较大的扇形区内向海推展;

(3)主汊道的迁移使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向外扩展发育出次一级三角洲,称为亚三角洲。近7000年来,密西西比河已塑造7个亚三角洲。

类型系列

三角洲的发育受制于许多因素(图2 ),但其大小、几何形态和岸线形状主要取决于入海河流挟沙能力与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和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依次形成扇形(或吉尔伯特型)、鸟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和河口湾形三角洲类型系列(图3 )。

图 图 扇形三角洲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经常改道、口外海滨水深较浅的河口区,由泥沙均匀地向海堆积而成,如中国黄河、滦河三角洲。

鸟足形三角洲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区。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见彩图)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国) 舌形三角洲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汊道众多的河口区,其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连接而成,如苏联勒拿河三角洲。

尖嘴形三角洲

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区,由主流河口堆积成突出于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弓形三角洲

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区,由河口附近沙体堆积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

河口湾形三角洲

发育于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强烈的喇叭状河口区,由河口湾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亚恒河三角洲。

沙体特征

三角洲包含多种成因的沙体,主要有汊道河口沙坝和河口沙嘴、河槽充填沙体、潮成沙脊和波成滩脊、岸外沙坝(见河口地貌)。它们构成了三角洲的基本骨架,控制了三角洲的形态格局。美国J.M.科尔曼和澳大利亚L.D.赖特根据34个三角洲的动力条件和沙体特征的分析,归纳为 6种沙体分布型式。如密西西比河径流强,输沙多,口外海域潮差仅0.43米,指状汊道河口沙坝及汊道间凹湾是该三角洲形态的显著特色。位于干燥气候带的澳大利亚奥德河,年输沙量2200万吨,主要集中在1、2月,河口的潮差5.8米,流速达 3.5米/秒,因而三角洲发育有典型的潮成沙脊。巴西圣弗朗西斯科河口三角洲以多列平行的滩脊和外缘的风成沙丘带为其特色。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口三角洲岸线平直,发育有堡岛、沙丘等。

研究意义

三角洲地区绿野沃土,营养盐类富集,蕴藏丰富的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且内外交通都较为便利,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但是,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容易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必须注意保护。此外,三角洲是地球表面主要的沉积区之一,古三角洲沉积层往往是油、气藏的重要场所。当前,制订以最有效地开发和保护为目的的三角洲发展规划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