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河

存在于石灰岩或熔岩地下洞穴通道中的集中的地下水流。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常见,是岩溶地区地下水存在的一种形式。地面河流沿石灰岩溶蚀通道潜入地下,流经一段距离后,又以泉的形式重新出露地表,潜入地下的河段称为伏流,它是暗河的一种较常见的形式。玄武岩地区,成岩时可能形成巨大的洞穴通道,地下水在这些通道中流动,也可能形成暗河。

暗河的大量出现与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岩溶发育早期和晚期,石灰岩洞穴发育密度小,地下径流量不大,并且比较分散,暗河不易形成;中期是岩溶区暗河发育的全盛时期。

暗河的空间分布受岩性、地质构造及排水基准面的控制。地层褶皱的轴部、裂隙和断裂发育部位、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处以及排水基准面附近常常是暗河发育的地方。在均质灰岩褶皱平缓的地区,暗河常常发育成树枝状;在岩性及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暗河多呈单支出现或形成支流集中在一侧的不对称形态。通常暗河具有独自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系统,大的暗河可形成地下河系。中国广西都安地区地苏地下河系,全长50余公里,汇水面积达900平方公里,受当地大气降水补给,向红河水排泄,出口处最大流量为390立方米/秒,两侧大小支流计13条。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边界处的皮福卡河、格鲁吉亚西部绍拉河都是规模较大的暗河。

暗河水的流速比在孔隙、裂隙岩层中渗透的地下水大2~3个数量级,所以暗河与地面河流类似,水位、流量等都不稳定,旱季与雨季流量可相差数十至百余倍。流量较大的、具有自由水面的暗河可以有湍急的水流、跌水,甚至有暗瀑布;在一些溶蚀通道断面突然变窄处的上游一侧,还可以形成地下湖泊(暗湖);岩溶地区可以有一部分暗河水流具承压性。

在地壳上升较强的地区受不同排水基准面(地面水与地下水汇流排泄的当地最低水准面)控制的暗河之间,常发生地下袭夺现象,由此出现部分暗河水改道,遗弃高程和流程较大的故道,进入高程、流程较小的新道。所以近地面的暗河形成年代较老,深部的暗河比较年轻。暗河间袭夺的结果,使水流进一步集中,河水比降逐渐减小,高程逐渐向排水基准面靠近。

暗河空间分布的调查常采用多种手段,调查地面水流分布、落水洞、岩溶泉等是确定暗河分布范围的基本手段,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染色孢子、荧光素与食盐等作为示踪剂进行暗河连通试验(也可用压力传递法如抽水、闸水、放水等方法进行试验)以及暗河水文过程线的水文学分析等都是查明暗河水系及地下流域水文地质的重要方法。

岩溶地区的暗河水可以用于工、农业供水。在适当的地方修筑地下水坝,可建立地下蓄水库;有些地方利用闸坝抬高水位,把暗河水引出地面,可使暗河水动态不稳定等缺点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一些暗河落差大的地段,可以建立地下水电站,如中国云南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等。

参考书目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著:《中国岩溶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