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

古代的楚地民歌。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南方大国,占有江淮流域大部分地区。它在政治、文化上虽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早在《诗》三百篇中,就已经包括了中国中南部江汉流域的民歌──《周南》、《召南》,其中某些作品如《汉广》、《螽斯》,《摽有梅》等诗,隔句用一“思”字、“兮”字缀在句末,很有规律,在形式上显示出一定特色。另外,在其他古籍中也保存一些楚地歌谣,如《接舆歌》(《论语·微子》)、《孺子歌》(《孟子·离娄》)、《越人歌》(《说苑·善说篇》)、《徐人歌》(《新序·节士篇》)等。它们都不是四言体,而且都在隔句末尾用语助词“兮”字,与中原地区的民歌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不同。这些楚地民歌的艺术特色,曾被屈原所吸取,成为他创造“楚辞”体诗篇的基础。

楚歌在秦汉之际和西汉初,仍然在楚人中流行并受到喜爱,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留侯世家》:“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汉书·韩延寿传》:“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又据《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汉高祖刘邦所作著名的《大风歌》,正是楚歌体作品。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