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之计

楚歌之计,指攻心之术。《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楚歌之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ǔ gē zhī jì
成语注音
ㄔㄨˇ ㄍㄜ ㄓㄧ ㄐㄧˋ
成语简拼
CGZJ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楚謌之計
成语谜语
攻心术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攻心之术。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用计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楚歌之计→计日指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荣滋长→长亭短亭→亭亭玉立→立盹行眠→眠花卧柳→柳眉倒竖→竖起脊梁→梁孟相敬→敬上爱下→下车之始→始末原由→由近及远→远垂不朽→朽木难雕→雕虫小巧→巧言如簧→簧口利舌→舌锋如火→火光烛天→天府之国

2、楚歌之计→计无返顾→顾名思义→义无反顾→顾盼自雄→雄姿英发→发蒙解缚→缚鸡弄丸→丸泥封关→关山迢递→递胜递负→负荆请罪→罪不容诛→诛心之论→论功行赏→赏功罚罪→罪恶贯盈→盈科后进→进退双难→难乎为情→情景交融→融会通浃→浃背汗流→流天澈地→地丑德齐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待念头散了,就好去收他,也是个「楚歌之计」。●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写着“楚歌之计”几个大字。

(2)良俊哥哥给欣竹和砾寸讲解了“楚歌之计”的故事。

(3)水泉乡中学的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楚歌之计”。

(4)小爱不会写成语“楚歌之计”的最后一个字。

(5)小彬写不出成语“楚歌之计”的拼音。

(6)待念头散了,就好去收他,也是个楚歌之计。见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

(7)在去往延津县丰庄镇第二初级中学的路途中,天市大哥哥给彩玉和二贝讲解了『楚歌之计』的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分字解释

楚歌

楚歌: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楚:chǔ 1、<名>本是一种丛生灌木,又叫『荆』;古代取其条作打人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形>痛苦,悲痛。《柳毅传》:『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3、<形>鲜明,整齐。《战国策·齐策》:『不韦使楚服而见。』4、<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后来这一带地方也称楚。《樊姬》:『樊姬,楚国之夫人也。』《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楚楚] 1.形容衣服鲜明整洁。2.草木丛生的样子。3.形容哀痛、凄苦。陆九洲《送毛元善序》:『视其衣裳冠履,则皆楚鲜明。』[楚辞] 1.指先秦楚人所作的诗,包括屈原作品中形式近于《诗经》体的诗。2.指屈原创造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体诗。3.指秦朝以后文人仿屈赋作的新体诗。4.指汉朝刘向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楚毒] 1.苦刑。2.痛苦。[楚歌] 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楚掠] 拷打。[楚切] 凄苦。[楚囚] 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楚挞] 用棍杖殴打。

歌:gē 1、<动>唱;唱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名>歌曲;合乐能唱的诗。《前赤壁赋》:『倚歌而和之。』《岳慢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动>作歌;吟诵。《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钟] 即编钟,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计:jì 1、<动>算帐;计算。《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2、<名>账薄。《汉书·黄霸传》:『使领郡钱谷计……以廉称。』[又] <动>送账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计于季氏。』3、<动>打算;盘算;谋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4、<动>计议;商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5、<名>计谋;计策。《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楚:《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创举切《集韵》创阻切,□粗上声。或作□。《说文》丛木也。一曰荆。《诗·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注〉楚楚,茨棘貌。又《诗·召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疏〉荆属。薪虽皆高,楚尤翘翘而高也。又《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荆也。扑挞犯礼者。又苌楚,草名。羊桃也。《诗·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又楚楚,鲜明貌。《诗·桧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别作憷。《陆机·与弟士衡诗》慷慨含辛楚。又国名。《书·禹贡》荆州之域,周熊绎始封。又三楚,地名。《史记·货殖传》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南楚也。又南方曰楚。《后汉·史岑出师颂》朔风变楚。《李善注》朔,北方也,楚,南方也。又姓。《左传》晋龟卜楚丘,赵襄子家臣楚隆。又《唐韵》《韵会》□疮据切,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正山。又《类篇》山於切,音疎。《杜甫·送孟十二诗》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又叶弭沼切,音杪。《前汉·楚元王传》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歌:《辰集下·欠字部》(古文)可哥《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音柯。《说文》咏也。《徐曰》长引其声以咏也。《释名》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有柯叶也。《扬子·方言》兖冀言歌,声如柯。《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正义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咏其诗之义以长其言。《礼·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又〉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又曲合乐也。《诗·魏风》我歌且谣。〈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疏〉正义曰:谣既徒歌,则歌不徒矣,故曰曲合乐曰歌。歌谣对文如此,散则歌为总名,未必合乐也。又《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曰谣。又《古乐府注》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奏乐曰登歌,曰升歌。又钟名。《左传·襄十一年》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绦。又山名。《广舆记》歌山,在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又朝歌,地名,纣所都也。汉为县,属河内郡。见《前汉·地理志》。又叶古贺切,音过。《左贵□·晋元后诔》内敷阴敎,外毗阳化。绸缪庶政,密勿夙夜。恩从风翔,泽随雨播。中外禔福,遐迩咏歌。说见《颜氏·刊谬正俗》。又叶居之切,音姬。《屈原·远游》张乐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又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饶娥□辞》鄱民哀号,或以颂歌。齐女色忧,伤槐罢诛。《说文》或作謌。《集韵》或作□。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计:《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古诣切《集韵》《韵会》《正韵》吉诣切,□音继。《说文》会也,算也。从言从十。徐曰:十者,物成数。会意。《左传·昭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礼·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注〉书谓六书,计谓九数。《周礼·天官》小宰以六计弊羣吏之治。〈注〉弊,断也。〈疏〉六计,谓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为本,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也。又《司会注》司会,主天下之大计。〈疏〉日计曰成,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史记·平准书》桑弘羊以计算用事。又《玉篇》谋也。《广韵》筹策也。《史记·项羽纪》项梁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又《淮阴侯传》计者,事之机也。又计簿。《左传·昭二十五年》臧会逸奔郈,鲂假使为贾正焉,计于季氏。〈注〉送计簿于季氏。《前汉·武帝纪》受计于甘泉宫。〈注〉受郡国所上计簿,若今之诸州计帐也。又计偕。《前汉·武帝纪》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注〉令所徵之人与上计者俱来也。又官名。《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师古注》专主计籍。《唐书·百官志》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服、饮食、薪炭。又神名。《山海经》东百三十里曰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龙首,恒游於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琅邪郡有计斤县。《师古曰》即左传所谓介根也。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剑南道有计州。又姓。越有计然,后汉有计子勳。又《集韵》吉屑切,音结。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