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四面

楚歌四面,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楚歌四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ǔ gē sì miàn
成语注音
ㄔㄨˇ ㄍㄜ ㄙㄧˋ ㄇㄧㄢˋ
成语简拼
CGSM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楚謌四靣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四面楚歌、楚歌四合、楚歌四起

成语接龙

楚歌四面→面缚衔璧→璧合珠联→联翩而至→至德要道→道头知尾→尾大难掉→掉以轻心→心孤意怯→怯防勇战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清史通俗演义·第一四回》:『风鹤惊心,楚歌四面,可法因勤王事急,不得已舍了泗州,折回江南。』

(2)明·张宣〈虞姬〉诗:『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楚歌四面”几个大字。

(2)畅畅写不出成语“楚歌四面”的拼音。

(3)乐咏哥哥给翠珊和德萍讲解了“楚歌四面”的历史故事。

(4)媚媚不会写成语“楚歌四面”的最后一个字。

(5)十六冶一中的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楚歌四面”。

(6)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新安何苦坑秦卒,坝上焉能杀汉王!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陈维崧《河传·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分字解释

楚歌

楚歌: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四面

四面:东、南、西、北,泛指周围:四面环水;四面八方。

楚:chǔ 1、<名>本是一种丛生灌木,又叫『荆』;古代取其条作打人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形>痛苦,悲痛。《柳毅传》:『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3、<形>鲜明,整齐。《战国策·齐策》:『不韦使楚服而见。』4、<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后来这一带地方也称楚。《樊姬》:『樊姬,楚国之夫人也。』《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楚楚] 1.形容衣服鲜明整洁。2.草木丛生的样子。3.形容哀痛、凄苦。陆九洲《送毛元善序》:『视其衣裳冠履,则皆楚鲜明。』[楚辞] 1.指先秦楚人所作的诗,包括屈原作品中形式近于《诗经》体的诗。2.指屈原创造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体诗。3.指秦朝以后文人仿屈赋作的新体诗。4.指汉朝刘向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楚毒] 1.苦刑。2.痛苦。[楚歌] 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楚掠] 拷打。[楚切] 凄苦。[楚囚] 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楚挞] 用棍杖殴打。

歌:gē 1、<动>唱;唱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名>歌曲;合乐能唱的诗。《前赤壁赋》:『倚歌而和之。』《岳慢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动>作歌;吟诵。《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钟] 即编钟,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

四:[sì] (1)[乐] 工尺谱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面:miàn 1、<名>脸。《彭祖面长》:『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面长。』2、<动>面向;面对着。《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3、<副>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名>方位;方面。《垓下之战》:『闻汉军四面皆楚歌。』5、<名>平面;表面。《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6、<量>《宋书·何承天传》:『上又赐银筝一面。』[面壁] (1)面对墙壁静坐,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2)佛教指修行。[面墙] 喻不学,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面首] 本指壮美的男子,引申为妇人的男妾、男宠。

楚:《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创举切《集韵》创阻切,□粗上声。或作□。《说文》丛木也。一曰荆。《诗·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注〉楚楚,茨棘貌。又《诗·召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疏〉荆属。薪虽皆高,楚尤翘翘而高也。又《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荆也。扑挞犯礼者。又苌楚,草名。羊桃也。《诗·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又楚楚,鲜明貌。《诗·桧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别作憷。《陆机·与弟士衡诗》慷慨含辛楚。又国名。《书·禹贡》荆州之域,周熊绎始封。又三楚,地名。《史记·货殖传》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南楚也。又南方曰楚。《后汉·史岑出师颂》朔风变楚。《李善注》朔,北方也,楚,南方也。又姓。《左传》晋龟卜楚丘,赵襄子家臣楚隆。又《唐韵》《韵会》□疮据切,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正山。又《类篇》山於切,音疎。《杜甫·送孟十二诗》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又叶弭沼切,音杪。《前汉·楚元王传》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歌:《辰集下·欠字部》(古文)可哥《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音柯。《说文》咏也。《徐曰》长引其声以咏也。《释名》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有柯叶也。《扬子·方言》兖冀言歌,声如柯。《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正义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咏其诗之义以长其言。《礼·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又〉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又曲合乐也。《诗·魏风》我歌且谣。〈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疏〉正义曰:谣既徒歌,则歌不徒矣,故曰曲合乐曰歌。歌谣对文如此,散则歌为总名,未必合乐也。又《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曰谣。又《古乐府注》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奏乐曰登歌,曰升歌。又钟名。《左传·襄十一年》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绦。又山名。《广舆记》歌山,在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又朝歌,地名,纣所都也。汉为县,属河内郡。见《前汉·地理志》。又叶古贺切,音过。《左贵□·晋元后诔》内敷阴敎,外毗阳化。绸缪庶政,密勿夙夜。恩从风翔,泽随雨播。中外禔福,遐迩咏歌。说见《颜氏·刊谬正俗》。又叶居之切,音姬。《屈原·远游》张乐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又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饶娥□辞》鄱民哀号,或以颂歌。齐女色忧,伤槐罢诛。《说文》或作謌。《集韵》或作□。

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面:《戌集中·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弥箭切,音偭。《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象人面形。《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又见也。《礼·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仪礼·聘礼》□者出请事,賔面如觌币。〈注〉面,亦见也。《周礼·秋官·司仪》私面。〈注〉私觌也。又向也。《书·周官》不学墙面。〈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礼·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犹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面朝后市。又《广韵》前也。《仪礼·士冠礼》覆之面叶。〈注〉面,前也。又《韵会》方面,当四方之一面也。《书·顾命》大辂在賔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势。〈注〉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又《韵会》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注》师古曰:如淳说非也。面谓背之,不面向也。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非也。又《前汉·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注〉师古曰:便面,扇之类也。亦曰屛面。考证:(《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自)谨照原文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