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

中国国民党组建和领导的武装部队。简称“革命军”,别称“北伐军”、“国军”,俗称“国民党军队”。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又称“中央军”。包括陆、海、空三军,但海、空军的规模始终很小,主要军种一直是陆军。

国民党军队初无统一名称,1925年4月1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成立的一个旅称党军,所属其他军队称建国军、福军等。8月26日,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议决以党军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1926年1月后改由何应钦继任);建国湘军为第二军,谭延闿任军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福军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全军包括海军舰艇十艘、空军飞机二十四架,统称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的编制,初期一般采“三三制”。每军辖三师,每师辖三团,营连排班各级依次类推。各级均设党部组织和党代表,负责政治领导工作。因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许多以个人身分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被派为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1928年后,废党代表制,师以上特别党部虽仍保留,但已是有名无实的松散组织;并重定军制,改先前以军为战略单位为以师为战略单位,平时不设军一级。师以下设旅,辖两团,团以下基本仍同旧制。师又分甲、乙、丙三种师,甲种师辖三旅九团,乙种师辖三旅六团,丙种师辖二旅四团。1939年春,为适应抗日战争山地作战需要,恢复军师两级制,废旅一级,由师直辖三团。抗战胜利后,改军为整编师,师压缩为旅,旅辖二团。不久,再次恢复军师两级制,每军一般辖三师,师辖三团。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取得了讨伐陈炯明等东征、南征战役的胜利,至1926年2、3月,由最初的五个军发展到八个军,约十万人。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次年春,先后扩至四十多个军,分编成以蒋介石、冯玉祥为总司令的两个集团军。“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后,大部分国民革命军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党,少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于参加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国民革命军增至七十个军、九个独立师,近百万人,分编成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总司令的四个集团军,于4月7日再次出师北伐。6月中旬占领京津,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蒋李冯阎各军事集团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内战,继而联合对中国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革命军扩大至一百七十万人,其中陆军步兵师一百八十二个、独立旅四十六个,骑兵师九个、独立旅六个,炮兵旅四个、独立团二十个;海军新旧舰艇七十四艘;空军各式飞机三百余架。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坚持了八年抗战。当时约有四百三十万人,其中正规军八十六个整编师、二百四十八个旅,约二百万人,特种兵、海空军等约一百五十六万人,非正规军七十四万人。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及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9年,大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余部退往台湾。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和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946年,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