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须曼人

南部非洲的种族集团。霍屯督人把他们叫做桑人。“布须曼人”这一名称始用于17世纪中期,意为“丛林人”,系荷兰移民建立开普殖民地以后所取。

按照语言上的亲缘关系,布须曼人分为3支:南支原住南非开普地区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现已灭绝;中支现住博茨瓦纳奥卡万戈河三角洲一带的沙漠沼泽地区;北支现住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南部。据1978年估计,布须曼人共有11万多人,其中纳米比亚3万,博茨瓦纳3万,安哥拉8千,津巴布韦1千,南非1千;另有4万多人分布在坦桑尼亚,系布须曼人留居东非的后裔。布须曼人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是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古老居民。其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2米;皮肤自幼出现皱纹;肤色褐黄,面庞扁平,眼睑长有内眦褶;嘴唇较厚,鼻子宽扁;头发黑而稀疏,常卷成胡椒粒状。使用布须曼语,属科伊桑语系布须曼语族。分多种方言,语音有由啧舌形成的吸气音。近年来,有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拼写文字,并用特殊符号标明吸气音。

布须曼人用毒箭射猎

布须曼人原住赤道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广大地区,因受库希特人和班图人排挤,逐步南迁。至今东非仍生活着他们的同族人,如坦桑尼亚境内的金迪加人和桑达维人。南迁的布须曼人长期游猎于赞比西河以南非洲地区,直至西方殖民者入侵,他们始终以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和畜牧,基本上没有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男子从事狩猎,使用木弓、毒箭和木棍;妇女从事采集、拾柴和汲水。氏族公社规模较小,通常由数十人组成,没有发展成较大的血族集团。通行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带有若干母系制特点,成员包括父母、女儿和女婿、外甥和外甥女及未婚儿子。

南非维特齐斯霍克地区布须曼人的岩壁画

布须曼人具有突出雕绘艺术才能,保存在南非德拉肯斯山和博茨瓦纳境内特索里多等地峭壁上和山洞岩壁上的雕刻和赭石绘画,反映了他们的狩猎活动和社会生活。至今在用以储水的驼鸟蛋壳上雕刻的图案,仍反映出他们固有的艺术特色。18世纪70~80年代,荷兰殖民者将开普殖民地的北界扩张到布须曼人世代游猎的地区,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1786~1795年仅在格拉夫赖特一地,布须曼人就被杀死2500多人,被俘669人,儿童被成批地掳往荷兰殖民者的农场当奴隶。后来,布须曼人又受到英、德、葡和南非白人政权的屠杀和奴役,人口从原来的10万减少到濒于绝灭的地步,那些幸存者被迫退居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极端困苦,其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现在仅有少数布须曼人放弃传统的狩猎采集生活,受雇于白人农场主或班图黑人(见班图尼格罗人),为他们放牧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