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中国古代琵琶曲。作者佚名。关于此曲(及另一琵琶曲《霸王卸甲》)的来历,见明末清初人王猷定(1598~1662) 所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提到的《楚汉》。文中述及:“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苹所编的《琵琶谱》,名《十面》,分13段。其分段标题为:

(1)开门放炮、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埋伏、⑥小战、⑦呐喊、⑧大战、⑨败阵、⑩乌江、(11)争功、(12)凯歌、(13)回营。现今各派传谱分段各异,有多至24段者,如李光祖整理的《琵琶古曲李廷松演奏谱》;也有少至9段者,如刘德海1975年演奏谱。

乐曲采用具有特性的音调,加以变奏、展衍,一气呵成,构思完整,形象鲜明。在琵琶上发挥了煞弦、绞弦等特有的技法,增加了色彩,突出了琵琶曲中武套的特点。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