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

中国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时任画院待诏,据记载他曾以巧妙地表现“竹锁桥边卖酒家”的诗句试题受到宋徽宗的赏识。靖康之变(1127)李唐已近80高龄,仍跋涉千里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市上隐名卖画,后得到太尉邵宏渊推荐,于建炎(1127~1130)年间重入画院,任待诏,授成忠郎,赐金紫。宋高宗赵构为康王时,即欣赏李唐的画艺,南渡后,对这位老画家的绘画艺术更是十分推重,认为可与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相媲美。

在绘画上,李唐是宋代绘画史上的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善画山水、人物、禽兽、界画,能作青绿山水,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道。他早年的山水画,熔铸了荆浩画山石四面峻厚的气势和范宽墨气厚重、皴法老硬、山顶林木茂密的技巧,用笔刚劲缜密,山石瘦硬而有棱角,表现出北方山水的峭拔雄浑。南渡后,李唐笔力益壮、布置更佳,开始晚年变法。面对山明水秀、云烟变幻的江南,他用墨变得更加淋漓畅快,干涩的多层积累的笔墨被代之以爽利简略的皴擦渲染。他以云遮雾罩来表现山水苍茫的无限深度,以粗放的夹杂着偏锋的用笔,恣意刷出山石具有强烈体积感的块面,创造了大斧劈皴法。在布局上,他改变了以往全景式山水的构图法,采取顶天立地的方式,突出描绘自然山水的一角。从此一变北宋山水画严谨的格局,而开南宋豪放简括的水墨山水画的新面貌。对稍晚于他的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的绘画创作影响很大,后世将他们4人合称为南宋四家。在国土半壁沦丧、民族存亡危难之际,李唐眷念祖国河山之情和复仇雪耻的愿望,在人物画里表现得更为强烈。他画的《晋文公复国图》及《采薇图》等作品,寄寓了爱国之情。《采薇图》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衣纹用的是方折硬劲的折芦描。另外,李唐还工于画牛,颇得戴嵩遗法。

现存李唐的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清溪渔隐图》(传)、《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绘于宣和六年(1124)。该图巉岩峻拔、方硬高耸,峰峦郁盘,山泉奔跃,松林茂密,笔墨爽健苍郁,给人以强烈印象。

《江山小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江流浩荡、 风帆迅疾,江畔山岩峥嵘、 林木丰茂,涧水激湍、山路萦绕,楼阁人物点缀其间,虽名小景却有大气魄。

《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水墨阔笔长皴,出色地表现了雨后溪畔绿树覆荫,溪水潺潺,山石明净,渔翁垂钓于江苇浅滩间的幽静境界。

《清溪渔隐图》

《晋文公复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卷,绢本,线描浅设色。该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后辗转回国当政的故事。全图人物生动,屋宇车马描画整齐而无刻画呆滞习气,风格近似李公麟

《采薇图》(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浅设色,纵27厘米,横90厘米。描绘殷商亡国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山,宁肯饿死也不与周朝合作的故事。画面右边是古藤缠绕的大松树,左边是奇崛如铁的枫树,树身两相揖让,有力地烘托了山崖间坡石上席地对坐、会心交谈的兄弟俩。伯夷双手抱膝,双目凝注,须发蓬乱,神情坚毅;叔齐身体前倾,出色地表达了人物不同的个性和精神气质。阴湿荒凉而压抑的环境,更反衬出人物昂扬的心态。粗线勾勒的树木,大斧劈皴擦的山石,湿漉漉的水墨晕染,加重了画面沉郁的气氛。作品所表现的凛然正气和悲愤之情,隐喻着画师对南宋统治集团向金人妥协投降行为的不满(见彩图)。

《采薇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