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简称浙。介于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北与上海、江苏相连,西与安微、江西接壤,南邻福建,东临东海。大陆岸线长约2200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2161座,占全国岛屿总数的2/5。其中舟山岛面积47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4大岛。全省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1%强,是中国面积较小省区之一。 1990年人口4144.593万。辖2地区、9地级市、16县级市、50县、1自治县。省会杭州市。

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与水系

地质构造上,从西北向东南沿海分属扬子准地台的浙西台褶带、华南褶皱系的华夏褶皱带和东南沿海褶皱系3个单元。 经受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构造运动影响,岩浆活动频繁。丘陵山地广布,约占全省陆域面积70.4%,平原仅占23.2%,河湖水域占6.4%,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 与海岸斜交、分南、中、北、3支。 南支由浙闽边境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至雁荡山脉,过瓯江称括苍山脉。中支位于西南部,由福建伸展至浙江的仙霞岭山脉,为浙江诸山之祖,是钱塘江和瓯江上游的分水岭,向东北伸展为天台山脉、会稽山脉、四明山脉,继而入海下陷成舟山群岛。北支由江西、安徽及浙江境内的怀玉山脉,伸入浙西北成为天目山脉,向东北伸展为莫干山。天目山脉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海岸线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矿产有金属、非金属数十种。其中非金属矿主要有明矾、萤虫、膨润土、沸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岭土、石英砂、叶蜡石等。金属矿有铅、锌、金、钨、钼等。

图

钱塘江、甬江、椒江、曹娥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均源出西部山区,独流入海。东、西苕溪入太湖。上、中游多峡谷、急流。各河流出峡谷后,下游属潮汐感应区,形成河曲发育的平原型河流。此外有京杭运河,起自杭州拱宸桥,经桐乡、湖州等县市进入江苏省,省境长129公里。浙江湖泊主要分布在浙北平原,但最大湖泊东钱湖却在浙东鄞县,面积22平方公里。

气候与植被

全省除山区外年均温在15°~18℃,1月均温2.5~7.5℃,7月26.5~29.5℃。10℃以上活动积温自北而南约4800~5600℃,无霜期长243~276天。海洋岛屿的气温与极值分别较大陆延迟1个月。 全省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最高可达2200毫米,省境西南部和山区的降水量高于沿海平原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大,4~9月的梅雨和台风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亚热带针叶林和亚热带竹林等为全省主要林型。且多银杏、白豆杉、百山祖冷杉、金钱松、香果树等第三纪的孑遗种。生物种类复杂:植物种类达3000多种,乔木树种1250种;野生动物中有脊椎动物630多种,鸟类40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25种。

自然地理区

全省自然环境南北虽有差异,但无质变。由于地形复杂和距海远近的不同,自然环境呈明显的非地带性差异。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分属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中亚热带浙闽沿海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和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

省境钱塘江口杭州湾两侧,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两部分,属此区的长江三角洲亚区。有孤丘散布。本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植被荡然无存。农作物以稻、桑、棉、麻为主。沿杭州湾岸海涂广布,水域面积大,淡水渔业发达。因外侧滨海平原高于内侧水网平原,在雨期易形成内涝。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治理,洪涝灾害得到基本控制。

中亚热带浙闽沿海山地常绿阔叶林区

省境大部属此区。又可分为3个亚区:

(1)仙霞岭—括苍山亚区。低山丘陵,间有构造盆地。森林覆盖率40%,以马尾松林、竹林、杉木林为主。山地普遍植茶。是省内重要农业区之一。具有综合发展农林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2)金衢盆地亚区。自东北—西南横贯省境中部。 盆地东西长220公里,宽约15~30公里,面积3700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的盆地。盆地底部的高程多在40~100米,相对高差一般在30米以下。衢江和金华江贯串盆地中部,在兰溪汇合后经梅城流出盆地入富春江。

(3)沿海丘陵亚区。包括沿海海岸带和近海岛屿区。舟山群岛面积占全省岛屿之半。海岸地貌发育,很多岛屿和基岩海岸被海浪冲击成陡峭岩壁,仅风浪较小的屏蔽凹部堆积有小片平原。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较大的半岛有象山半岛、穿山半岛、楚门半岛。较大海湾有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和河口湾的杭州湾、温州湾、台州湾等。海岸带和沿海岛屿植被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港湾和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鱼、虾、贝、藻类。 亚区内200米以下的自然植被经樵采、垦种,已无残存,在高丘上生长有耐贫瘠的马尾松林。经济林有乌桕、梨、枣、柑橘、茶等;经济作物以棉花、甘蔗为主。河滩地栽桑养蚕发展较快。在低山丘陵区以次生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松、杉林为主。

图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

省境西北为该区的浙皖低山、丘陵亚区的一部分。区内林木茂密,植被覆盖率达48%,是浙江省主要林区之一。林木总蓄积占全省1/4,竹林占全省1/3。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丘陵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布较明显。如天目山在海拔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红壤带。800~1200米为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壤带,1200米以上为针叶林或灌丛-黄棕壤带。有天目山、古田山等自然保护区。

发展简史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曾经历了河姆渡(今余姚市境)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3个阶段。河姆渡遗址中保存大片带榫卯结构的木构建筑,并有大量稻谷种子、骨、农具等。绍兴会稽山麓的禹陵,相传是大禹墓地。春秋时代的越国,建都会稽(今绍兴),实行“劝民农桑,田野开辟”政策,积极发展农桑业、牲畜饲养业和纺织葛布、烧制原始瓷和铸造青铜器等手工业。其时,浙北平原和山麓部分已被开垦,并广泛栽培麦、禾(稻)、麻(芝麻)和豆类。西汉初年,浙江的冶铁、制盐业已有所发展。东汉时,会稽、山阴间(今绍兴南约1.5公里)修建了著名的鉴湖水利工程,蚕桑业也有发展。东晋中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生产发展快,平原地区已是“膏腴上地,亩值一金”。手工业中瓷器的烧制,已初步形成了越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等4系统,其中以越窑最著名。山阴成为吴、会二郡的绢、 米交易中心。 隋代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完成了京杭运河的南北沟通工程,运河北起涿郡(北京),南迄余杭(杭州),是当时联结东部南北方漕运的要道,对促进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唐代是浙江古代经济振兴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有了长足进展,海塘工程已初具规模,白居易主持疏浚的杭州西湖,溉田千顷。杭州、嘉兴成为重要产粮基地。丝织、瓷器和造纸等手工业也很发达。杭州成为每年税钱50万、占全国税收总数1/24的大都市。明州(今宁波)和温州成为东南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南宋(1138)建都临安(今杭州),居民不下数十万户、百余万口,成为全国最大都市。两浙亦成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首府之区。”经过两宋时期的开发,浙江已成为江南经济发达区域之一。明清时期,浙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但商品性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以温州、台州的柑橘、塘栖的枇杷、余姚的棉花、杭嘉湖的蚕桑业等最为著名。丝织行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84年正式开埠,加速了浙江自然经济解体。从19世纪80年代,民族近代工业兴起,1886年宁波开办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杭州建立通益公纱厂。1905年沪杭铁路通车。继而在宁波兴建和丰纱厂、通久源纱厂和正大火柴厂,在杭州兴办杭州面粉厂、光华火柴厂等。至辛亥革命前夕,浙江民族企业发达40余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再度发展,蚕丝和茶叶生产也有较大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前,最高年产量蚕茧6.8万吨,茶叶2.45万吨。机器缫丝业从杭、嘉、湖等城市向县镇发展,萧山、塘栖均有机器缫丝厂。后因战乱,工农业生产遭严重破坏,商业萧条,洋货充斥,不仅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也趋于瓦解。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为1936年的3/4左右。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1990年全省人口4144.5930万,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7人,是中国人口高密度省份之一。市镇人口占全省人口32.31%。分布不平衡,北部和东部沿海平原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里400~450人;其次为低丘盆地,200~300人;山区最低,在百人以下。

全省34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99.6%,少数民族占0.4%,其中畲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9%,主要分布在浙南和浙西山区。其他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满等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经济概况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省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种经营发害;工业以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占优势,能源和原料工业较薄弱。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770.93亿元,比1980年增长3.4倍。乡镇工业发展更快,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02%。

农业

浙江自然条件优越,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地处沿海并紧靠上海,交通方便,商业发达,有利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农副产品的种类多,产量高,商品率、集约经营和专业化水平都较高。

图

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8%,主要分布于浙北和东部沿海平原;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58.5%,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河湖水域占6.4%,主要分布于沿海水网平原。滩涂面积广,是重要土地后备资源。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5.7%,旱涝保收田面积占59%。

浙江为中国农业高产地区之一。商品率高。多种产品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总产值占中国第5位,茶叶、海水产品、毛竹产量则居中国首位,桑蚕茧居第2位,柑橘居第3位,肉猪出栏率居第6位,稻谷产量居第7位。

(1)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3.02%, 其次为大麦、小麦及秋杂粮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地区。实行春花(油菜籽、大麦、小麦)、双季稻一年三熟,稻、麦两熟,绿肥、双季稻等多种耕作制度。

杭州梅家坞龙井茶园

②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棉花、麻类、油菜籽、糖蔗、茶叶、 柑橘等。 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6%。产值占种值业的32%。 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和金衢盆地,慈溪市是省内最大产棉区,生产历史悠久,专业化水平较高。油菜籽为全省主要食用植物油原料,广泛分布在浙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平原,近年在西部盆地、丘陵区发展较快,多为油稻、油棉、油麻连作。络麻是全省重要纤维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萧山、海宁、余杭、上虞4县、 市和杭州市郊。浙江是中国麻类生产基地之一,杭州建有中国最大的麻纺厂。杭嘉湖平原是中国著名蚕茧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占全省4/5。其次分布于浦阳江、曹娥江、 椒江及金华江两岸河滩地上。近年来桑树向低丘山地区发展很快。浙江是中国茶叶主要产区,茶叶在历史上即为中国传统出口产品。1990年产茶11.7万吨,除嘉善、嘉兴、桐乡等平原市县外,省境丘陵、山区、海岛均产茶叶,主要产区有浙东四明山—会稽山区的嵊县、新昌、诸暨、绍兴,浙西的临安、淳安、建德、富阳和杭州市郊,浙南的泰顺、文成、苍南、瑞安、遂昌等。以产绿茶为主,主要茶类有眉茶、珠茶、烘青、龙井、旗枪等。杭州的龙井茶、绍兴的珠茶、金华地区的花茶等在国内外均负盛名。浙江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和落叶果树的混交分布区,果树品种资源丰富,柑橘、枇杷、杨梅等亚热带常绿果树和梅、李、青枣、板栗、梨、桃等落叶果树品类繁多。柑橘是名产,已有2400余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沿海黄岩、临海、温州市和衢州市等地,60年代开始向低丘发展,除浙北平原和浙西山区部分地区外,遍布全省沿海和低丘。1990年产量79.73万吨。

(3)全省林地面积占丘陵山地面积的82.3%,森林覆盖率42.6%,居大陆各省之冠。林木蓄积量10137.6万立方米。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杉、松、竹和杂木等。经济林有香榧、山核桃、油茶、油桐、漆树、乌桕和其他特用林。林业是本省短线,发展速度不快。

(4)全省养畜业以猪为主,其次有牛、羊、兔、家禽等。金华的“两头乌”猪是制作“金华火腿”的原料。杭嘉湖平原所产湖羊是加工羔羊皮的原料,湖羊皮洁白柔软,是传统的出口物资。山羊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临海市是中国奶山羊基地。养蜂业居中国首位。1990年蜂蜜产量6万多吨,占全国1/6,蜂王浆70多吨,占全国3/4。80年代家禽、奶牛等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机械化饲养场。

(5)浙江发展水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海域环境利于鱼类繁衍和生长。海洋经济水产类有百余种。主要渔港有沈家门、嵊山、石浦等。沿海滩涂养殖蛏子、蚶子和泥螺等贝类,近海、港湾养殖海带、紫菜等,象山港、乐清湾、三门湾是省内主要海水养殖基地。淡水养殖品种有鲢、鳙、鲭、鲤、鲫、鳊鱼等。70年代开始放养鳗、虾、蟹、甲鱼等获得成功。池塘养鱼以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为主,以湖州市菱湖为中心的淡水渔业最发达。河蚌养珍珠主要在浙北平原水网地区。

农业区

浙江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明显,自沿海向内陆,自平原向山地逐步过渡。全省可分为3层、4类、9个农业区。海拔50米以下平原农业层,为全省最富饶之区,是粮、棉、油、茧、麻、柑橘、甘蔗的生产基地。50~350米为农林过渡层,包括大部分低丘,是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布区,多种经营潜力大,在高丘以林为主,经济林面积较大。350米以上为林业层,由坡度一般25°以上的丘陵山地组成,是主要森林分布区。4种类型包括沿海、海洋岛屿类型,平原类型,河谷盆地类型和丘陵山地类型。9个农业区为:

(1)杭嘉湖平原。粮、桑、鱼、畜区,是浙江粮食、淡水鱼、湖羊和养猪业基地,产量均占全省首位,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典型。粮、桑、鱼、羊与土地利用、经济结构之间形成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

(2)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棉、麻产区,历史上是海涂围垦而成的平原,宜于棉、麻生长,棉麻产量分别占全省60%和97%。棉花前作油菜籽和春粮产量也很高。并出产大量瓜果蔬菜。

(3)宁绍平原。粮、油、鱼、畜区,是浙江粮食高产区,以种植春花、双季稻为主。淡水渔业发达。是仅次于杭嘉湖平原的粮鱼生产基地,多种经营亦较发达。

(4)温台平原。粮、橘、畜区,位于三门湾以南,包括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热量充足,温湿调匀,自然条件有利于种植春粮、双季稻和栽培亚热带常绿果树,是全省柑橘主要产区。

(5)金衢盆地。粮、林、茶、畜区,宜于粮、棉、林、果、 茶等多种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杂粮、 饲草丰富,养畜业发达,形成传统的农牧结合和用地、养地结合的生产结构,是浙江棉花、柑橘、茶叶和蔗糖的重点产区之一。

(6)浙东丘陵盆地。茶、粮、果、林、畜区,丘陵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低丘和盆地边缘广泛种植茶叶,是绍兴珠茶的主要产区。盆地农业发达,农牧结合,猪、兔在全省均占重要地位。山地产竹、松、杉等用材林,毛竹产量占全省第2位,垦种面积较大,由于人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水土流失较严重。

(7)浙西山地丘陵。林、茶、粮区,丘陵占80%,沉积岩分布范围广,土地生产力较高,冬冷、夏热,相对湿度大,有利于林木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8%,毛竹产量占全省之首,茶叶、天目笋干、临安及昌化山核桃均为特产。

湖州丝绸生产

⑧浙南山地丘陵。林、粮、茶区,是全省最大林区。盛产杉、松、竹等用材林和油茶、茶叶、油桐等经济林。山间盆地和缓坡地种植粮食作物,坡地的旱作农业发达。

(9)海洋、岛屿。鱼、盐区,以海洋渔业和海滩制盐为其特色。

工业

浙江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省份之一,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50年代以来,原有的轻纺、食品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从无到有,已具一定的规模。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434.1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占65.4%,重工业占34.6%。

(1)纺织工业(包括缝纫业)。基础较好,棉、毛、丝、麻、化纤俱全,成龙配套。丝绸工业具有全国意义,生丝、真丝绸产量占全国首位。绸、缎、织锦等产品誉满中外。丝绸工业以杭州、湖州和嘉兴3市为中心,是省内老基地,此外,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发展也较快。棉纺工业历史上也集中于杭州、宁波等地。嘉兴毛纺厂和杭州麻纺厂是全省著名企业。化纤生产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宁波和余姚市。纺织工业产值将近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8.24%。

图

②食品工业。浙江农副产品和水产品资源丰富,产区集中,商品率高,发展食品工业基础好。除传统的粮、油加工外,酿造、制茶、卷烟、罐头、饮料等食品工业部门繁多,宁波、奉化的果瓜加工和温州、瑞安的乳蛋品加工,历史上均久负盛名,杭州、黄岩、舟山、金华等都建有罐头厂。所产罐头大部分出口或供应外省,罐头产量占中国首位。制糖工业以瑞安、义乌、临海、宁海为主。茶叶加工以杭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为中心。绍兴酒历史悠久,取用鉴湖水,并有独特操作工艺,生产“加饭”、“花雕”、“元红”、“善酿”、“香雪”等名酒,其中绍兴“加饭”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3)造纸工业。原料丰富, 有毛竹、 稻麦草、芒秆、棉秆皮和芦苇等。全省建立了40多家造纸厂。其中杭州、嘉兴、衢州、温州造纸工业历史悠久,规模也最大,杭州产的卷烟纸和电容器纸、衢州的蜡纸及文化用纸,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省内大型造纸厂有嘉兴民丰造纸厂、杭州华丰造纸厂和龙游造纸厂。

(4)能源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充分利用水力、潮汐和风能。相继建成黄坛口、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等大中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电站1959年建成,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1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5万千瓦。 浙江省第2大水电站──紧水滩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1988年底建成。70年代开始在镇海、北仑、台州建立港口火电站,镇海电厂装机容量105万千瓦,北仑电厂一期工程120万千瓦,已有一台60万千瓦机组发电。中国第 1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1991年在杭州湾北岸秦山建成。潮汐电站和风力发电都已试验成功,全省潮汐能可供装机容量825万千瓦,温岭江厦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是中国最大潮汐电站,在世界已建成的潮汐电站中居第3位。1990全省发电量达308.66亿度。

新安江水电站

浙江煤炭资源贫乏。煤炭产地分布浙西,较大的长广煤矿年产煤约150多万吨,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煤炭依赖外省供应。石煤资源较丰富,虽发热量低,但经综合利用,仍具有开采价值。

(5)钢铁工业。杭州中型钢铁厂为浙江主要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生铁、钢、钢材、无缝钢管等。有色冶金和非金属矿资源较丰富,采、选、冶炼的企业有多处,其中富春江冶炼厂规模较大。其次是兰江冶炼厂。冶金工业是省内薄弱环节,钢、钢材均不能自给。

(6)机械工业。是重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产值在全省工业结构中仅次于纺织工业,居第2位。先后建成农业机械、机床、矿山设备、发电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造船和电子工业等部门。其中小型农机和小发电设备、工业锅炉、大型制氧机和部分电子、家用电器产品均已达到先进水平。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杭州、 宁波、嘉兴、温州、椒江、金华和衢州等城市。

(7)化学工业。主要为化学矿开采、基本化工、石油化工、化肥、农药等。化学矿以衢州的硫磺矿开采较有名,基本化工的硫酸和烧碱厂分布在杭州、衢州、宁波和温州等城市。70年代建成镇海炼油厂,并向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方向发展,宁波已成为省内重化工基地,拥有合成氨、塑料、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化纤原料等部门。化肥工业以衢州化工厂和宁波合成氨厂规模最大。磷肥厂分布在金华、绍兴和瑞安。钾肥工业分布在温州和金华等地。黄岩是浙江精细化工基地。

(8)建材工业。 主要有水泥、 平板玻璃、工业陶瓷、耐火材料、砖瓦及非金属矿等。浙江建材资源丰富,水泥工业原料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浙西长兴、 杭州、 江山、常山、开化、金华、兰溪等地,长兴水泥厂、杭州水泥厂和江山水泥厂均为省内重要水泥厂。平板玻璃主要分布在杭州,工业与卫生陶瓷以温州、上虞等地为主。

(9)手工业。主要产品有竹、木、石雕刻、竹草编织、花边刺绣、堆塑彩绘、金属工艺等。青田石雕,东旧木雕,嵊县、东阳、安吉的竹编,龙泉青瓷、宝剑,萧山花边,温州瓯塑、瓯绣,杭州织绣、绸伞、剪刀、扇子,宁波草席等传统工艺品均甚著名。

交通运输

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和海运为骨干,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枢纽的综合运输网。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832.6公里,公路3.02万公里,内河航道1.06万公里。客运量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铁路运输次之;货运量以水运为主,公路、铁路运输次之。

(1)铁路现有沪杭、浙赣、萧甬、 宣杭4条干线和金(金华)岭(岭后)支线,宁波至北仑港的铁路也已修通。杭州是浙江铁路枢纽,沪杭、浙赣、宣杭等铁路汇合于此,沪杭线在省境内长119公里,斜贯杭嘉湖平原中部,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干线,已建成复线。浙赣线从杭州往西南至湖南株洲与京广线接轨,横贯浙江中部,是长江以南第1条东西向干线,在省境有325公里,正在建设复线。金华是浙赣线在省内最大转运中心,有支线79公里通新安江电站的岭后。萧甬线在萧山与浙赣线接轨,横贯宁绍平原,全长147公里,连接浙江沿海主要工商业城市和港口,支线已引入镇海港和镇海工业区。宁波至北仑深水港区的铁路1984年建成。宣杭线自杭州至安徽宣州,是华东第2条南北通道的组成部分,已于1991年全线通车。 钱塘江第2大桥已建成。金华至温州的铁路正在建设中。

(2)公路以杭州和市县为中心,呈辐射状通往全省城乡。大部分县均与杭州市有直达客运班车。地(市)县是次一级公路交通中心。 有6条干线通往邻省。沪杭甬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浙闽交通要道飞云江大桥也已于1989年建成。

(3)浙江位于中国沿海中部,通过海运同邻省及海外交通方便。沿海有大小港口41个,主要港口有宁波、温州、舟山、海门、乍浦、鳌江、瑞安。宁波港是中国巨型深水港,由宁波老港、镇海港和北仑港组成。宁波老港能通航3000吨轮船,是宁波市和浙东的货物集散中心;镇海港于70年代开始兴建,是有十多个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区,承担浙江和邻省的对外贸易和货物转运任务。北仑港是目前中国最大深水港,已建有10万吨级泊位1座,2.5万吨级2座矿石转运码头,2.5万吨和5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各1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可多得的深水港区,将成为华东地区对外贸易口岸。温州港仅次于宁波港,为全省第2大港,是浙南货物集散和对外贸易中心。宁波港、温州港、沈家门港和海门港均已对外开放。

舟山沈家门港

④内河航道里程居全国第3位。有干线航道60多条,支线航道1095条,50个县市可通航。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沿海平原水网区。京杭运河、杭申(上海)甲、乙线。湖申线是通往邻省市主要干线,为长江三角洲水运网组成部分。杭甬运河贯通宁绍平原中部,经10县市,并沟通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已能通航25吨级船队,100吨级的航道在规划建设中。钱塘江纵贯省境西北部,经10余县市。沿新安江可上溯到安徽屯溪,有客货轮通往兰溪和建德。全省河海沟通,内河运输既承担沿海港口的后方集疏运功能,也担负水网区城乡的客货任务。

(5)80年代以来航空发展较快。杭州笕桥航空港是中国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之一, 有定期航班与北京、 上海、广州、福州、长沙、桂林、屯溪、合肥及香港联系。宁波市庄桥机场已改建为民用,新建的栎社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黄岩、温州、金华、义乌机场均腰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6500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严群蠼ǔ善粲谩Ⅻ/p>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