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著,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残简出土。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其中部分内容已逸失,清人孙同元、王仁俊等均辑有《六韬逸文》。其版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六韬》重视政治上胜敌。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唯有道者才可君临天下,施政唯有“爱民而已”。并认为用兵目的在于“除民之害”,战胜而使“百姓欢悦”。它继承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提出“上战无与战”。在作战指导上,它力主引兵深入诸侯国的进攻战,指挥专一,因情用兵。认为将领要熟知敌情、友情、我情,“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对于不同的作战(如奇袭、围城、突围、遭遇)、不同的敌人(如强敌、弱敌、众敌)、不同的地形(如深草蓊蘙、深谷险阻、隘塞山林、清明无隐之地),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部署相应的阵势和采取不同的战法。在使用兵力上,主张“必有分合之变”;围城攻邑则要集结三军。在军队建设上,要求将领具备勇、智、仁、信、忠等德行和“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风范;要求执行严格的战场纪律,“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在训练方面,主张从单兵训练开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合成三军之众进行大操练、大演习。对于作为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战斗意识,以寓兵于农。

该书除继承发展前人有关军事思想外,还具备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王翼》篇描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说“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并阐明其各自职责。如此完整系统地论述参谋机构及参谋人员的称谓职务,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是罕见的。《军用》篇关于“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都有较详记载,可从中得知当时部队攻防、渡水、扎营、运输所需战具、器具情况。《阴符》、《阴书》篇记述了当时秘密通讯联络手段。《均兵》以下诸篇对于战车兵、骑兵、步兵三者关系和各自功能都作了具体论述,等等。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著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可见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