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数

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初见于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本指北曲,但后人相袭沿用,把南曲的套曲也称为套数。

套数有一定的组合方法,即取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若干曲牌,联合成套。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缀以若干支曲牌。南曲把这中间部分称为“过曲”,北曲虽无此名,但有其实。过曲部分的某些曲牌可以连续使用,连用时,北曲称为〔幺篇〕,南曲称为〔前腔〕。一套之中,各曲排列的先后顺序亦有定格,大抵慢曲(八拍子、四拍子)在前,急曲(二拍子、一拍子)在后。这种节奏上由慢而快的变化,往往用以体现戏剧矛盾的发展变化过程。套数可长可短,长套可多达三、四十曲,短套仅用三曲,视剧情内容需要而定。

套数的第一曲,常作引子使用,通常为散板曲调。北曲中各宫调的套数均有一固定曲牌作引子,例如中吕宫引子,必为〔粉蝶儿〕,仙吕宫必为〔点绛唇〕,等等。 套数的名称亦以第一曲及所属宫调命名,如〔正宫·端正好〕套,〔双调·新水令〕套。南曲各宫调均有作引子用的曲牌若干支,可以任意选用。

套数除用于戏曲外,亦可用于散曲,称为“散套”。在散曲中,有的作品只用单支曲牌演唱,称作“小令”,元代俗语又称“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