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金钱板

    [拼音]:sichuan jinqianban 四川曲种。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础上加工、改革而成。早期(清代)的演出方式都是“跑乡

  • 王国维(1877~1927)

    [拼音]:Wang Guowei 清末民初文史学者、戏曲史家。字伯隅,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幼入私塾,15岁入州学,曾两次应乡试,皆落第。1898年到上海,在康

  • 梨园集成

    [拼音]:liyuan jicheng 清末戏曲演出台本汇集。李世忠(良臣)编刊,安徽竹友斋刊刻。卷首有清光绪四年(1878)李世忠所写序文两篇。内收剧本47种。除两种昆曲剧

  • 大曲

    [拼音]:daqu 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歌舞乐曲。它对戏曲音乐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种乐曲形式在汉代已出现,到隋、唐时期,由于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而

  • 黄粦传

    [拼音]:Huang Linchuan 广东汉剧演员,工老生。又名黄仪,广东大埔人。12岁入大埔同艺社,先后拜李祝三、詹欣、郭维政为师,学老生。他精于唱功,嗓音洪亮浑厚

  • 装饰唱法

    [拼音]:zhuangshi changfa 戏曲演唱方法。又名做腔、耍腔。明王骥德《曲律》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戏曲演唱中的装饰唱法,就是润饰乐曲,使之富

  • 盘子

    [拼音]:panzi 四川曲种。以两只竹筷敲磁盘击节演唱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川东。盘子多由打花鼓艺人兼唱,演唱时,无乐器伴奏,自敲磁盘击节。敲击手法有:敲盘沿

  • 潮州歌

    [拼音]:chaozhouge 广东曲种。流行于广东潮汕等地区。传说由元明以来北方的评话、弹词流传到潮州以后演变而成。该曲种流传地区很广,除潮汕和闽西南地区外,香

  • 苏州老郎庙碑

    [拼音]:suzhou laolangmiao bei 清代戏曲文物。“老郎”是旧戏班中供奉的“祖师神”。苏州老郎庙在苏州城内镇抚司前(今苏州市毛笔厂院内)。庙内原有从清雍正

  • 瑞昌船鼓

    [拼音]:ruichang chuangu 江西曲种。流行于江西瑞昌、九江和武宁等赣北语系诸县。旧称“龙船鼓”,为滨湖水乡于端阳节龙舟竞渡时演唱的小曲。清乾隆年间,瑞昌

  • 李开先(1502~1568)

    [拼音]:Li Kaixian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

  • 蒋士铨

    [拼音]:jiang Shiquan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辛畲、心余、苕生,号清容、藏园,晚号定甫。先人本姓钱,明亡,从浙江长兴逃难到江西铅山,改姓蒋。士铨母姓

  • 郑奕奏(1903~  )

    [拼音]:Zheng Yizou 闽剧演员,工旦。生于福州。幼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

  • 梁秋燕

    [拼音]:liang qiuyan 眉户作品。作者黄俊耀。原名《婚姻要自主》,1951年由渭南文工团排演。剧本几经修改,易名《梁秋燕》,于1953年出版单行本,并由陕西省戏

  • 邵灿

    [拼音]:Shao Can 明代戏曲作家。字文明。一说名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成化、弘治年间。据明万历《宜兴县志》和清嘉庆《宜兴旧县志

  • 李青山(1904~1978)

    [拼音]:Li Qingshan 二人转演员。祖籍山东莱阳,生于吉林省舒兰县。幼年家境贫困,11岁给地主家放猪牧牛,15岁拜张相臣为师,学唱大秧歌和二人转,在吉林各地

  • 彭华廷(1866~1943)

    [拼音]:Peng Huating 川剧鼓师。艺名彭三三,四川简阳人。先学娃娃生、武生,后转习司鼓。他伴奏的特点是,要求锣鼓与曲牌衔接时不露痕迹,讲求锣鼓的韵味。他

  • 清风闸

    [拼音]:qingfengzha 扬州评话传统曲目。作者浦琳,字天玉,扬州江都人。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扬州画舫录》卷9“小秦淮录”一条记载,浦琳“右手短而捩

  • 曲艺概论

    [拼音]:quyi gailun 曲艺艺术研究著作。侯宝林等著。1980年出版。全书分为两编。第 1编共 5章:《曲艺艺术的历史源流》、《曲艺艺术的基本特点》、《传统曲艺

  • 郭品文

    [拼音]:Guo Pinwen 祁剧演员,工小生。湖南祁阳人。12岁入芝兰班品字科学戏 6年,为祁剧名小生何月波、何翠福得意门生。能文能武,唱做俱佳。表演代表剧目有《

  • 时装新戏

    [拼音]:shizhuang xinxi 清末出现的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编戏曲,以穿戴时装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已有《烟鬼叹》演出,到资产阶级戏曲改良活动时期(191

  • 度曲须知

    [拼音]:duqu xuzhi 古典戏曲音乐论著。作者沈宠绥(?~1645),字君澂,江苏吴江人,明万历年间很有造诣的歌唱家,精于声韵。《度曲须知》与作者另一著作《弦索

  • 周贻白(1900~1977)

    [拼音]:Zhou Yibai 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

  • 上海说唱

    [拼音]:shanghai shuochang 上海曲种。脱胎于独脚戏。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一带。早期独脚戏演员在翻场时,往往由上手唱一段小曲,下手操琴伴奏,唱词多是即兴

  • 宝莲灯

    [拼音]:baoliandeng 河北梆子作品。原名《劈山救母》。故事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皆失传

  • 总讲与单头

    [拼音]:zongjiang yu dantou 戏曲术语。“总讲”,亦称“总纲”或“讲纲”,载有全部脚色唱词、科白的脚本。一般由戏班里艺术水平较高、资历较深者掌管,以指

  • 兰州鼓子

    [拼音]:lanzhou guzi 甘肃曲种。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兰州鼓子渊源于宋代的鼓子词,后来又受到元明戏曲艺术的影响。据艺人相传,甘肃农村流传

  • 三弦书

    [拼音]:sanxianshu 河南曲种。流传于开封、南阳、许昌、洛阳等地区。三弦书相传在清代初年即已流行,长期扎根在农村,富于乡土气息,曲调朴实清新。早期曾流传

  • 李渔(1610~1680)

    [拼音]:Li Yu 清代戏曲家。本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翁,又名笠鸿、谪凡。别署有笠道人、湖上笠翁、觉世稗官、随庵主人、新亭樵客等。浙江兰溪人。少

  • 罗松窗

    [拼音]:Luo Songchuang 清代子弟书作家。生平不详。他是子弟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西调子弟书的代表作家。根据子弟书作品《庄氏降香》首刻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