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草

概况

异名:巴雅杂瓦(藏名)。

基源:为玄参科肉果草属植物兰石草的全草。肉果草属全世界仅2种,均产中国。

原植物:兰石草Lancea tibetica Hook.f.et Thoms.,又名肉果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除叶柄有毛外其余无毛,高不超过10cm。根茎细长,长可达10cm,直径2~3mm,横生有节,节上生纤维状须根。叶对生,6~10片,几成莲座状,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近革质,长2~7cm,顶端钝,常有小凸尖,边缘有不明显疏齿,基部渐狭成有翅的短柄。总状花序,花3~5朵簇生;苞片钻状披针形;花萼钟状,5裂;裂片长约1cm,萼裂钻状三角形;花冠2唇形,深蓝紫色,喉部稍带黄色或紫色斑点;上唇2深裂,直立,下唇开展,中裂片全缘;雄蕊着生于近花冠筒中部,花丝无毛;柱头扇状。果实卵球形,肉质,红至深紫色,包于宿萼内。种子多数,长圆形,长约1rnm,棕黄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2分册113页.图4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或沟谷旁。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生药

采集:7~9月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兰石草甙(Lentibeside,4”-0-〔β-D-木糖-(1→6)-β-D-葡萄糖〕-莲翘脂素)(1)和莲翘脂素(Pillygenal)(2)、齐墩果酸等。

参考文献

植物学报 1985;27(4):402。

药性

性味:甘、苦,寒。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寒,甘、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寒。” ③《藏药标准》:“微甘、苦,寒。”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肺、胃、大肠等经。”

功效:清肺止咳,祛痰排脓,解毒消肿。

主治:肺热咳嗽,肺炎,肺脓疡,哮喘,咯血,流感,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疮疡。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肺热,解毒,祛痰。治肺脓疡,肺炎,咳嗽。”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解毒消炎。治肺炎,痢疾,心胸烦热,流感热症。” ③《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根治肺炎,肺脓肿,哮喘,咯血,咳嗽失音;花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叶治疮疖,刀伤等。” ④《藏药标准》:“养肺排脓,清肺止咳。用于肺脓肿,痈肿疮疡。” ⑤《中国民族药志》、《如意宝树》:“愈合脉管,涩脉止血,生肌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高原中草药防治手册》:“治流感及热咳,咽喉肿痛:兰石草、水柏枝、雾灵景天、紫堇、石刁柏各9g,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