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目

概况

异名:耒甘(《别录》),排风子(《纲目》),毛藤果(《百草镜》)。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白毛藤的干燥果实。

原植物:白毛藤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mara L.yar.pubescens Blume;S.dulcamara L.var.lyratum(Thunb.)Sieb.et Zucc.ex Bonati]

余项参见“白毛藤”条。

生药

采集: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

化学性质

果实含茄碱[1]

附 茎含莱普亭宁定碱(Leptinidine)及其糖甙的混合物等甾体类生物碱[2,3]

参考文献

[1] 甾体激素药源植物,科学出版社,1983:124。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67。
[3] Planta Med 1986;52:496。

药性

性味:《别录》:“酸,平。”

功效:清风热,明目,止痛。

主治:目赤.牙痛。 ①《别录》:“明目。” ②《四川中药志》:“治牙虫。” ③《重庆草药》:“治眼雾,见风流泪,白雾遮睛及痘风眼。”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圣济总录》:“治风热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排风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30g。为末。每服6g,卧时温水下。”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牙虫:鬼目研成细粉,放在烧红的瓦片上,再滴酒少许,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