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概况

基源:为柿树科柿树属植物柿的果实。柿属全世界约500种;中国产56种,其中约8种药用。

原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f.,又名镇头迦(《纲目》)。

历史:柿始载于(《别录》)。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纲目》云:“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当是本种。

形态:乔木,高达15m。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叶椭圆状卵形、矩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6~18cm,宽3~9cm,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下面淡绿色,有褐色短柔毛,上面深绿色。叶柄长1~1.5cm,有毛。花杂性,雄蕊成短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萼4深裂,果期随果长大,花冠黄白色,4裂,有毛;雌花中有8个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卵圆形或扁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花萼宿存。花期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01页.图4556)

生境与分布:中国各地普遍栽培。

生药

栽培:柿树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荒坡、隙地均可种植造林。以嫁接繁殖为主,用黑枣或油柿子育苗作砧木。在秋季采下成熟果实,淘洗出种子后,用湿润砂层积贮藏。春季播种育苗,按行距26cm开沟,深6~7cm,每隔6cm播种1粒,盖土铺草。出苗后揭草与除草、追肥。第2年早春,用铁铲斜插株旁土中,在15~18cm深处切断主根,使其多生侧根。再过1~2年后,于春季进行嫁接,方法与一般果树相同,以切接或劈接可靠。嫁接后1~2年,苗高1m时移栽定植,株行距各3.5m。栽后每年须中耕除草、追肥1~2次,冬季整枝修剪1次。注意病虫害防治。

采集:霜降至立冬间采摘果实,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化学性质

含无色花青素、瓜氨酸(Citrulline)、无色飞燕草-3葡萄糖甙、7-甲基胡桃醌、异柿醌(Isodiospyrine)、双异柿醌(Bisisodiospyrine)、2,3-丁烯甘醇(2,3-Butylene glycol)、甘露醇(Mannitol)、葡萄糖、果糖、蔗糖、六氢茄烃(Phytofluene)、玉蜀黍黄素(Zeaxanthin)、番茄烃(Lycopine)、山柰酚、槲皮素、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及维生素C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93。

药性

性味:甘、涩,寒。 ①《千金·食治》:“甘,寒,涩。” ②《别录》:“甘,寒。” ③《本草衍义》:“凉。”

归经:心、肺、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手太阴,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心、肺、大肠经。”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降压,止血。

主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咽喉干痛,高血压病。 ①《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②《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③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④崔禹钖《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 ⑤《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咳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润肺生津,降压止渴。治肺燥咳嗽,咽喉干痛,胃肠出血,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生啖1~2枚。

使用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①《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②《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江西《中草药学》:“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柿未成熟时,捣取汁,冲服。”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饼2~3个内服。” ③中西医结合资料(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 1970;(4):“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无菌水溶液(每2ml含柿子0.6g),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ml,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