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

概况

异名:山虾子(《江苏植物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破伤药(《河北药材》),虾参(《山东中药》),刀枪药、草河车(《中药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拳参的根茎。

原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Bistorta officinalis Raf.)

历史:拳参一名最早出现在宋《图经本草》的外草类中,书中载“拳参生淄州田野,其叶似羊蹄,根似海虾黑色,五月采,捣末用之淋渫肿气。”所附之图极其简单,但确是指蓼科植物,根据其图和文所绘所叙很难说明其为本种,但由于根茎外表紫褐色,呈扁圆柱形的弯曲,并具有细齿的环节,故似蝦。日本学者松村任三首先以P.bistorta L.作为拳参的原植物。后继学者牧野富太郎曾指出,以本种为拳参的原植物不妥。但现在已成定论,此外拳参过去尚有紫参之名,在《图经本草》中曾载紫参不止一种,所绘的图也均不相似,其文中有云似羊蹄者,其图有一晋州紫参似蓼科植物,日本学者岩崎常正将蓼科植物P.suffultum Maxim定为紫参,而将P.bistorta L定为拳参,但此后有将拳参和紫参均指为P.bistorta L。同时由于古代的紫参又名牡蒙,牡蒙应是蚤休(又名重楼)属中的一种王孙的别名,因而紫参,牡蒙、王孙三者混淆;故有以王孙为紫参,这样拳参,紫参和重楼之间发生混淆,故拳参就有了与重楼相同的草河车之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90cm。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5~6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cm。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cm;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mm;雄蕊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mm,褐色,常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105页.图888)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河南等地。

*注 拳参的原植物在各地尚有多种混乱品种,其中有珠芽参P.viviparum Linn,叶柄上部不具下延的翼,花穗较细,中下部常见珠芽,吉林,内蒙古常用其作为草河车。毛耳叶蓼P.manshuriense V.Petr形似耳叶蓼,但茎通常有6个节;叶下面有密被短柔毛,吉林个别地区以此作为草河车。倒根蓼P.lapidosum Kitag.形似石生蓼,但植株较矮。叶下面密被短柔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无突起的脉端,吉林个别地区以此作为草河车。有狐尾蓼P.alopecuroides Turcz.基茎叶不抱茎,无叶耳,叶为草质,向后略反卷,茎上部叶常呈丝状,内蒙古常以此代用草河草。球穗蓼又称圆穗蓼P.sphaerostachyum Meissn.高约10~35cm,基生叶矩圆形或线形,边缘向下反卷,无毛或下面有柔毛,花序穗状矩圆形,顶生,花排列紧密,白色或淡红色,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作拳参用。

生药

采集:春初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再除去细根。药材主产于中国华北、西北、山东、江苏及湖北。

鉴别

性状:拳参根茎扁圆柱形,常弯曲成虾状,两端圆钝或稍细,长6~15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至棕红色,有35~50个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浅红棕色、无细根者为佳。

珠芽蓼根茎团块状或不规则扁圆柱形,有时弯曲成虾状,长3~4cm,直径0.7~1.5cm,表面棕黑色,密具环节,断面灰棕色至浅棕紫色,有15~20个维管束排列成环。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深褐棕色,常含棕色物。皮层约占横切面的1/4。维管束外韧型,髓甚大。本品薄壁细胞中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78页.图144) 粉末:淡棕红色。 ①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5~75μm。 ②具缘纹孔、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2~72μm,导管旁常伴有木纤维。 ③木纤维梭形,直径12~18μm,壁厚3~5μm,纹孔细小而密,孔沟明显。 ④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薄,略弯曲。 ⑤有的薄壁细胞充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 ⑥单粒淀粉直径3~22μm,脐点明显,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79页,图133)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含鞣质(8.7%~25.0%),淀粉(12%~45.81%),糖类(5.7%~7.5%),果胶、树胶、粘液质、树脂等。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尚有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D-儿茶酚(D-Catechol)、L-表儿茶酚(L-Epi-catechol)、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galloyl-glucose)。另有葡萄糖和β-谷甾醇[1,2]顺及反式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绿原酸,丁香酸等[3]。可溶性硅[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22。
[2]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7。
[3] CA1988;108∶156523g。
[4]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9):555。

药理

①拳参渗漉液与明胶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和绵羊各种止血实验(股动脉切断、肝脏剪口、脾脏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②拳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法)。

毒性:本品提取液(100%)小鼠ip的LD50为0.33g/只。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9。

药性

性味:苦,凉。 ①《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②《中药志》:“苦,微寒。”

功效:清热镇惊,除湿消肿。

主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 ①《图经本草》:“捣末,淋渫肿气。” ②《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③《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 ④《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作丸、散。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使用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金银花、蒲公英,外洗治湿疹痔瘘。 ②配白头翁、黄柏,治肠炎、痢疾。 ③配沙参、百合,治肺结核。

方选和验方: ①复方拳参片(中级医刊1985;(9))治胃十二指肠炎及溃疡:拳参、白及、海螵蛸、陈皮、寻骨风等制成。每次服用8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未愈者可再服1个疗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细菌性痢疾:鲜拳参、鲜蒲公英各12g,鲜黄芩10g,小儿酌减。水煎服。” ③拳参汤(《实用中药手册》)治阴虚久咳、肺痨、喘嗽:拳参9g,蜜百合9g,沙参6g,炙草6g。水煎服。 ④感冒退热冲剂(《实用中药手册》)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大青叶、板蓝根、拳参、连翘制成。开水冲服,1次18~36g,1日3次。

单方应用:①拳参注射液(《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用1∶1拳参注射液(1500g拳参制成1500ml),每1ml含黄酮2.2~2.5mg。每次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10天为1疗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口腔炎、牙龈炎:拳参适量,煎水含漱。”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疖肿毒:拳参适量,醋磨汁搽患处。” ④紫参片(中草药通讯 1973;(1))治肠炎,腹泻,痢疾:紫参(即拳参)1000g。制法:1)取紫参900g,磨成粗粉,100g磨成细粉。将其粗粉用70%乙醇润湿后,按渗漉法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成稠膏状,与i00g细粉混合。置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磨成120目细粉。2)将紫参浸膏粉,用95%乙醇润湿,制成软材颗粒后,50~60℃烘干压片即得。紫参1000g制成1000片。成人每次服3~4片,每日3次。 ⑤《中草药学》中册:“治痢疾、肠炎:拳参30g,水煎服。” ⑥《中草药学》中册:“治痔疮出血:拳参15g。水煎,熏洗患处。” ⑦《中草药学》中册:“治咽喉炎:拳参全草煎汁,含漱。” ⑧山东医药 1972;(8):“治肺结核:取拳参洗净晒干粉碎,加淀粉调匀压片,每片0.3g。成人每次4~6片,小儿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