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目

概况

异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种子。

原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Z.nitidum(non DC.)Bunge;Z.bungei Pl.et Linden]

余项参见“花椒”条。

生药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连小枝剪下,晾晒至干,除去杂质将果皮与种子分形,分别得到花椒及椒目。药材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

鉴别:种子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3~5mm;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已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

化学性质

附 果实含挥发油,有70多个成分,鉴定了32个,其中单萜8个,含氧单萜11个,酯类3个,其他成分10个,含量最多为松油烯-4-醇(13.46%),其余为胡椒酮(10.64%)、芳樟醇(9.10%)、柠檬烯(7.30%)、桧烯(9.70%)、邻伞花烃(7.00%)、月桂烯(3.00%)、α-蒎烯(3.70%)、β-蒎烯(1.02%)、α-松油醇(2.80%),尚含花椒素(Xanthoxylin)占果实重量之0.15%~0.2%[1]。α-山椒素(α-Sanshool)、羟基-α-山椒素、γ-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香叶烯、柠檬烯、β-水芹烯、芳樟醇、异胡薄荷醇[2]

果皮含香木草宁(Kokusaginine)、茵芋碱、合帕洛平(Haplopine)、脱肠草素、二十九烷[3]、花椒素、香柑内酯[4]、羟基-β-山椒素、(2E,4E,8Z,11E)和(2E,4E,8Z,11E)-2′-羟基-N-异丁基-2,4,8,11-十四烷四烯酰胺、(2E,4E,8E,10E,12E)-2′-羟基-N-异丁基-2,4,8,10,12-十四烷五烯酰胺[5]、2′-羟基-N-异丁基-(反式2,6,8,10)十二烷四烯酰胺[3]。挥发油中得乙酰藜芦醚(Acetoveratrone)[8]

根含花椒碱、11-甲氧基白屈菜红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岩山椒酰胺(Arnottianamide)、茵芋碱、乙酰番荔枝碱(l-N-Acetylanonaine)、β-谷甾醇[6,7]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8;23(5):300。
[2] 生药学杂志(日) 1982;36(4):301。
[3] 中草药 1985;16(4):146。
[4] 中草药 1991;22(1):16。
[5] CA 1990;113:12110a。
[6]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0。
[7]药学学报1981;16(9):672。
[8] CA 1994;120:319434t。

药性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陶弘景:“冷。” ②《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③《唐本草》:“苦,寒。”

归经:《要药分剂》:“入脾、膀胱二经。”

功效:行水,消肿。

主治:水肿腹胀,痰饮喘逆。 ①《唐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②《本草衍义》:“治盗汗,又治水蛊。” ③《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30g。上4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1丸,每日3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15g。 ②《补缺肘后方》:“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椒目60g,巴豆30g(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2丸,下,痛止。” ③椒目散(《证治准绳·类方》)治盗汗,日久不止:椒目、麻黄根各等份。为末,每服3g,食后无灰热酒调下。 ④温通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炒椒目24g,威灵仙9g,炒小茴香6g。水煎服。 ⑤椒目散(《赤水玄珠》)治水泛于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卧:川椒目(沉水者,略炒)为末,每服3g,姜汤调下。 ⑥《药性论》:“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各等份。以蜡溶为筒子,纳耳中,每日1易。” ⑦《续本事方》:“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见者:椒目(炒)30g,苍术(炒)60g。上药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醋汤送下。” ⑧疏凿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泽泻、炒赤小豆、商陆、羌活(去芦)、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槟榔、茯苓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2g,水1.5盏,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椒目(沉水者),取熬之,捣如膏,酒服约6~9g。” ②《金匮钩玄》:“治白带:椒目末服之。”

医药家论述

①甄权《药性论》:“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 ②朱震亨:“椒目下达,止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 ③刘若金《本草述》:“椒目治喘,似于水气之喘更为得宜,他如相火上逆之喘,反为禁药,盖其补命门之阳,与椒谅无大异也。” ④黄元御《长沙药解》:“椒目,泄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泄水而消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