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

概况

异名:山坡苓、假茉莉,总管(《生草药性备要》),千里及、鸟面马(《植物名汇》),一见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苜莉,隔布草(福建),千槟榔、天槟榔、照药(广西),白皂药、白花皂药(四川),白花岩陀(云南)。

基源:为蓝雪科蓝雪属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和根。蓝雪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约3种,其中2种为民间草药。

原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又名白雪花(《广州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攀援状半灌木,高1~3m。茎细弱,多分枝,枝具棱槽,光滑无毛。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10cm,宽1.5~5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无毛;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5~25cm,花序轴具腺体,苞片短于花萼;花萼绿色,长约1cm,顶端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具腺毛,花冠高脚碟状,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筒长约2cm,顶端5裂;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花柱合生,无毛,子房长圆形,上位,柱头5,生于喉处。蒴果膜质,盖裂。花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92页.图4537)

生境与分布:山野间常见,也有栽培。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世界其他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根含白花丹萘醌(矶松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萘醌(3-Chloro Plumbagin)、3,3’-双白花丹萘醌(3,3’-Biplumbagin)[1-3]和5种未鉴定的成分[5],尚含有β-谷甾醇、香草酸(Vanillic acid)、白花丹萘酸(Plumbagicacid)[6]葡萄糖、果糖、蛋白酶[4][7]、甾体皂甙、儿茶类鞣质[7]天门冬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对羟基苯基甘氨酸、蛋氨酸、羟基脯氨酸[8]。此外,含有Chitranone、Zeylenone、Maritinone、2-Methylnaphthazann(2-甲基萘茜)、Plumbazeylanone、萘醌、亚甲基3、3’-二石苁蓉醌[9]Methylene-3,3’-Diplumbagin)(1)。

参考文献

[1] CA 1931;25:28078 [2] CA 1963;59:903n。
[3] CA 1971;75;85141t。
[4] CA 1964;60:8143b。
[5] Univ poona Sci Technol 1973;44:27。
[6] CA 1980.93;21916h。
[7] J Bangladesh Acad Sci 1981;5(1);71。
[8] J Indian Chem Soc 1987;64(4):261。
[9]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988;(2):407。

药理

白花丹萘醌有难闻的、腐蚀性辛苦味,曾用于发泡或治疗某些皮肤寄生虫病[1]。体外试验有抑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的MIC为7.8μg/ml,接近双氢链霉素的强度;对流感病毒亦有杀灭作用[2,3]。白花丹萘醌对动物离体小肠及子宫,小量兴奋,中量先兴奋后麻痹,大量则一开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宫特别敏感,对离体兔子宫在浓度为10-8时为兴奋作用,在10-7时即呈抑制;对妊娠大鼠ip可致胎仔死亡及续发性卵巢功能紊乱[1]。临床上也有用白花丹坠胎致死的报道[4]。白花丹萘醌混悬于0.5%阿拉伯树胶液中,给大鼠(Holtzman株)10mg/kg,10d后能引起成年雌大鼠卵巢重量的明显下降;对幼大鼠子宫和卵巢,对外源给予人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亦被阻断;但对完整大鼠的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贮存并无影响,因此,白花丹萘醌有抗促性腺的活性[5]。白花丹萘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内,很低浓度(如0.1%μg)即能使细胞生长和增殖停止、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细胞集中在分裂中期,表现为纺锤体毒,与秋水仙碱相似,高浓度则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如核及细胞浆空泡化、细胞质裂角、核固缩和核的多态现象,表现为拟放射样核毒和细胞毒作用[6]

其它,白花丹萘醌在动物试验中有抗凝血作用[7]。小鼠ig80mg/kg有祛痰作用[2]。LD50:小鼠ig为164mg/kg[2],大鼠ig为65mg/kg[8]

参考文献

[1] 医学中央杂志(日) 10:1134,1921;34:376,1935;42:425。
[2] 中草药通讯 1973;(5):24,1978;(1):16,1979;(5):16。
[3] CA 1979,91:83030n,1981;94:27422s。
[4] 广西中医药 1986;9(1):30。
[5] Planta Medica 1980;39(3)∶244。
[6] Indian J Fxp Biol 1980;18(3)∶216。
[7] CA 1978;89∶37733e。
[8] CA 1977;87:127865n。

药性

性味:辛、苦、涩,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②《广西药用植物图志》:“辛,气烈,热。有大毒。” ③《四川中药志》:“淡,温。” ④《岭南草药志》:“微温;根茎:微涩、微苦;叶:辣。有毒。” ⑤《云南中草药选》:“苦、微涩,平。” ⑥《丰顺常用中草药》:“根苦,凉;叶辛辣。有毒。” ⑦《广西本草选编》:“辛、苦,温。有小毒。”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温。有毒。” ⑨《彩色生草药图谱》:“苦、辛,凉。” ⑩《中药大辞典》:“辛、苦、涩,温。有毒。” ⑾《福建药物志》:“苦、辛、微甘,温。有毒。” ⑿《中国民族药志》:“叶辛,温。有毒。”

功效:祛风,散瘀,解毒,杀虫。

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癞疮癣,肝炎,疟疾,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伤,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②《岭南采药录》:“其中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③《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⑤《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杀虫。治疮癣等。” ⑥《南湖公园园林中草药植物名录》:“茎治风湿痛,肝脾肿大。叶外治乳腺炎,跌打,牛皮癣。” ⑦《彩色生草药图谱》:“治结合膜炎。” ⑧《福建药物志》:“治疟疾,风湿痹痛,脾肿大,颈淋巴结结核,血瘀经闭,牛癣,足跟深部脓肿,小儿胎毒,眼翳。” ⑨《湖南药物志》:“治风湿性关节痛及腰腿痛,扭挫伤,斑蝥中毒,木薯中毒,食物中毒,磷化锌中毒。” ⑩《广西民族药简编》:“根水煎服治慢性肝炎,肝区疼痛。叶捣烂敷内关穴治疟疾。” ⑾《四川中药志》:“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癥瘕积聚血瘀痛经,风湿筋骨疼痛;近有用于治疗白血病。” ⑿《中国民族药志》:“治腹痛,绞肠痧,虚弱,睾丸炎,牙痛,癞子,麻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隔布敷、涂擦或捣敷穴位。

使用注意:不宜过量服用以及直接接触皮肤(除穴位敷),孕妇忌服。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②《广西民族药简编》:“本品有毒。接触皮肤引起红肿,脱皮。误食过量出现麻痹。孕妇误食引起流产。”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地耳草、松树皮,治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 ②配葵树子、白花蛇舌草,治白血病。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白花丹叶5片,地耳草15~21g,松树二层皮、苦楝树叶各适量(皆为鲜品)。将上药捣烂加酒,炒后趁温外敷于局部(避开伤口),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白血病:白花丹根(生煎)、葵树子、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各30g,夏枯草15g。久煎,浓缩成浸膏,制成18小丸,每次服6丸,每日3次。”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白花丹鲜叶60g,捣烂,酌加热红酒,摩擦伤口周围。” 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肛周脓肿,急性淋巴结炎,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疗肿:鲜白花丹适量捣烂,用双层纱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痊愈。” ③《岭南草药志》:“治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圆大,蒸熟,晚间睡醒服1丸。”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60g,稀饭30g,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1次。” ⑤《云南玉溪草药讲义》:“治气管炎:白花丹鲜叶6g,蜂蜜适量。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