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以强身健体为首义,速度缓和适中,动作柔和,绵绵不绝,动作与意念相合,呼吸与动作相辅为特点的拳术

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多数人认可的有两种:一是说源于元明之际的张三丰(见孙禄堂所著《太极拳学》),一是说源于清代陈玉廷(见唐戈武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太极拳之名首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法首在于养生保健,且亦可用于御敌防身,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加之动作柔和、徐缓,老幼病弱皆可演练,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习之者既多,杰出者亦众,于是参以己意,揉入所学,门派亦渐多:有陈氏太极拳,流行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清代陈玉廷所创;杨氏太极拳,流行于京师及河北永年县,为杨露蝉在陈氏拳基础上创出;武氏太极拳,为武禹襄所创;孙氏太极拳,为孙禄堂所创;吴氏太极拳,为吴鉴泉所创;赵堡太极拳,为陈青萍所创。还有国家体委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而于1956年、1976年编制,1998年修订的两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及四十八式太极拳)。

太极一名字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阴阳,阴静阳动,阴降阳升,阴生阳而阳化阴。以太极命拳,意在此拳合乎自然,顺应阴阳互生之理。常常练习,可以健身,可以延年。

太极拳门派各有特点,但从同一拳种、同一源头来说又有着共同的要求,如练习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意念的引导作用,以及《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归纳的身体姿势,均要求悬顶、顺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松腰实腹、敛臀落胯、膝部松活、两足分清虚实、全身正中安舒。在动作运动路线方面,均要求弧形运转,节节贯串,上下相通,达到运动圆活、衔接顺畅。其健身功效久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流传已遍及各大洲。

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作用,一是养神,练拳要求澄心静虑,思不旁鹜,神气静守于内;二是呼吸的合理调节,在气的运行上,要求意念引气,同于气功的修炼,久而久之,达到气随思走、身随气动的要求,使练拳成为一种心神、呼吸、形体自然而协调的配合,从而可纠正体内的不正常状态,祛病强身;三是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柔和、自然、连贯不绝,既要求松,又要求动,松而不懈,动而不强,气血流通,经络舒畅。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和是生机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柔缓自然、疾徐有度的特点,因而老幼皆宜、病弱不禁,成为一种适应范围极广的健身术。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玉廷,历代相传,现较流行的有两个套路。第一套共八十三式,特点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动作力求柔顺,初练尤须徐缓,注意以身法领导手法。其拳架又有高、中、低之分,运动量可以调节,故健康人、病弱者均可适应。第二套(炮捶)共七十一式,特点是动作较复杂,刚多柔少,动作力求坚刚、迅速,又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由于练习中速度快、爆发力强,只适合青壮年身体健康者练习。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全套动作共八十九式。据汪永泉《杨氏太极拳述真》中介绍,这个套路实际上是杨氏太极拳中的养生拳架,其特点是舒适、得意、大方。其主要要求:一是身形要自然调直,不偏不倚;二是全身放松,各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三是内外结合,内气与外形协调配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周身松、软、圆、活,不勉强,不过分;四是开合适度,使每一个动作都在一开一合中有节奏地运行。但不适于技击,还须加入适用于技击的招术。

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全套动作共九十六式。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腹部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用内动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现行架势中无跳跃动作,故此套拳谱老幼皆宜。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孙氏不仅是武术大家,于形意、八卦等拳法亦极精通,且学问深厚,从其所著《太极拳学》中就可看出。故孙氏太极拳,涵溶多种武术精髓于内,全套动作共九十七式。其特点是:气沉丹田,严保中和,进退相随,迈步必踉,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双足虚实分明,动作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是一种老幼皆宜的拳法。

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由杨氏太极拳化出,全套动作共八十四式,以柔化著称。特点是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开展紧凑,总是以柔见长。各门派的拳法虽然组合有异、姿势有别,但基本架式的名称、动作特点是相同或大同小异的,现将动作名称列于下:起式、揽雀尾、单鞭、云手、提手、白鹤亮翅、高探马、搬拦锤、十字手、海底针、扇通背、斜飞式、倒辇猴、搂膝腰步、手挥琵琶、抱虎归山、肘底看锤、如封似闭、玉女穿梭、双风贯耳、金鸡独立、白蛇吐信、弯弓射虎、上步七星、左右分脚、转身蹬脚、退步跨虎、转脚摆莲、披身伏虎。一般认为,最早的太极拳式比较简单,即通常所说的太极十三式,焦国瑞所介绍的气功太极十五式,即是它的变化。但所增不多,变化不大,故仍可从中看出初始的拳式(见图1~15)。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