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胶

来源于野生或种植的含橡胶的植物。它的化学成分是顺式或反式-1,4-聚异戊二烯

公式 符号

在室温下,硫化后的天然橡胶受外力作用,能被拉伸变形,但应力消除后,又能很快回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是橡胶物质区别于其他材料的特性──弹性。

最早发现野生橡胶树刀伤处有乳液流出的是印第安人,他们称之为“caoutchouc”,印第安语的含意是“树流的泪”,天然胶乳一直沿用此词。英文“rubber”一词是由于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铅笔字能被橡皮擦去而得名。天然橡胶是对应合成橡胶而采用的名称。

简史

15世纪前,印弟安人就已经用天然橡胶制成橡皮球、防水衣鞋等。1820年C.麦金托什制成夹布雨衣;同时T.汉考克发明塑炼机,可将固体橡胶软化后,加料混炼并成型。1839年美国C.古德伊尔发明了橡胶硫化法,为橡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88年英国人J.邓洛普制成了实用的充气轮胎,是划时代的贡献。1900~1910年C.D.哈里斯测定了天然橡胶的结构,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1910年C.B.列别捷夫以金属钠为引发剂使丁二烯聚合成为丁钠橡胶。

橡胶植物

天然橡胶可以从大约2000种含橡胶的植物中取得,但有生产经济价值者为数不多。历史上用来生产橡胶的橡胶植物有巴西橡胶树,木薯、印度榕、非洲橡胶藤、银胶菊、美洲橡胶树、青橡胶草、古塔波橡胶树和杜仲等。实际上巴西橡胶树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和产量最高的品种,除此之外,现在认为有希望种植的只有银胶菊和橡胶草。

产地和产量

巴西橡胶树原是生长在南美洲亚马孙河谷、属于大戟科的一种野生橡胶树,后来H.A.威克姆在巴西采集巴西橡胶树种子送往英国,育出幼苗,分送锡兰、马来西亚和爪哇种植。这是从野生橡胶树转为人工栽培的起点(见巴西橡胶)。1912年东南亚栽培橡胶的产量已超过巴西野生橡胶;1932年东南亚的栽培橡胶占世界总产量的98%;80年代天然橡胶年产量已超过370万吨。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国有 37个,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美热带地区,植胶面积共1.9亿亩,年产干胶370多万吨。东南亚地区植胶面积约占85%以上,产量也占85%以上。主要产胶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中国、利比里亚菲律宾尼日利亚、越南、扎伊尔、巴西等。植胶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有3400多万亩,产量以马来西亚居首位,约占50%。

干胶片的制备

割伤橡胶树皮流出的新鲜胶乳含橡胶20%~40%、糖1%~2%、蛋白质1%~2%、树脂物1%~1.5%、水分55%~75%、 灰分小于1%。可以用离心或膏化浓缩法制成浓缩胶乳,以应用于胶乳工业;也可以制成固体干胶片,应用于橡胶工业。

制备干胶片的主要程序为酸化凝固、压片、熏烟。不经熏烟的风干胶片颜色浅,含沉淀蛋白质、灰分和水分较多。两者都适用于制造高级橡胶制品。从胶乳制得的白皱片,色白干净,主要用于浅色高级橡胶制品;褐皱片是采用自然凝固的杂胶作原料,经浸泡、洗涤、压皱、空气干燥等工序制成的有皱纹的褐色胶片,含杂质较多,质量较次,只能用于一般橡胶制品。

一般按照制造方法和质量优劣分为烟片胶、皱片胶(又分为白皱片和褐皱片)及风干片胶数种。每种再分为若干级。与标准样品对比进行商品检验、鉴定等级。

天然橡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天然橡胶具有优良的弹性和机械强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抗曲挠性、气密性和绝缘性,它耐碱而不耐强酸,不耐油和有机溶剂。

天然橡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进行加成、取代、环化、裂解等反应,由此可以变成硫化橡胶和多种橡胶衍生物。天然橡胶中混入硫黄加热,可以发生硫化反应,使其由线型结构转化为网状结构,加入促进剂可以加速这一反应(见高分子交联)。

天然橡胶容易与氧反应而被氧化,使分子链断裂和过度交联,出现发粘和龟裂现象(见橡皮龟裂),使物理力学性能下降。光、热、应力和铜、锰等金属都能促进老化,臭氧对橡胶的损害更为严重。通过添加防老剂,其耐老化性能可以大大改善(见高分子老化)。

参考书目
  1. C.M.Blow and C.Hepburn,Rubber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e,2nd ed., Butterworths,London,1982.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