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

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自动的教学方式。一般作法是根据教育者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中,都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做出构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在确认该反应正确以后,再进入下一项目的学习。

发展过程

192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L.普雷西根据美国E.L.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练习律、效果律和副律中的近因律,设计了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它是逐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选答式的练习题,在学生选答过程中,用奖励正确、惩罚错误、加深最后答对的印象的装置,引导学生自学。普雷西认为,机器能使学生消除错误而前进,避免浪费性的练习;能使教师从指导练习、批改作业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由于从事启发思维、促进领悟的真正的教学工作,所以不会使教学工作机械化。1954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以普雷西的练习机器为基础,并从动物实验中引出行为主义观点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理论,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设计了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后又发展到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学说。它认为,有机体的行为要受环境的制约,来自环境的刺激要引起有机体的反应;增加刺激与反应间的神经联结叫做强化;强化正确反应、消退错误反应,叫做分化性强化,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的动机;所以控制学习行为要靠学习的效果律,并经多重强化和连续强化把有效行为保持在一定的强度水平上。初期程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60年代,苏联、英国、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先后推行了程序教学。近来有些教育家不仅把程序教学看作教学的方法和技术,甚至认为是系统方法和基本原理。程序教学的序列项目也由简单回答发展到思辨性回答,包括分析综合,写作短文,解答难题和绘制图表等。

程序模式

可分直线式和分支式两大类。主要模式有:

(1)斯金纳的直线式程序。它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小步子,逐步呈现问题,学生逐步构答。答对了,前进;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前进。

(2)普雷西的直线选答式程序。它也是逐步呈现问题,但学生要在预定的正误答案中选答。答对了,前进;答错了,要另选,直到答对了才前进。

(3)美国N.A.克劳德多重选择反应的衍支式程序或内在程序。它把学习材料分成内容较多、步子较大的逻辑单元,编成主干程序;又把学生学习时常犯的典型错误,编成分支程序。学生学完某单元后,即举行选答式的检查性测验。答对了,进入下一单元;答错了,就引入分支程序,经补充知识、纠正错误后,回到原单元重学重答,直到答对了才前进。

(4)英国H.凯直线式与分支式相结合的程序。它对各科知识、概念有不同水平的解释。学生学习主序列中的知识 n时,答对了,即进而学习知识 n+1;答错了,则转而学习具有补充材料的子序列nA或nB,直到答对了再进而学习n+1(不用回到n)。

程序编制

它决定着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成败,所以必须根据学习理论来编制。其基本要求是:

(1)要熟悉教学大纲教科书,并深入了解学生。

(2)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知识的质量。

(3)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编定序列的项目(或框面),决定步子的大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前进。

(4)每一项目要有关键刺激。引导构答,并有标准答案,实现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强化。

(5)分支式程序,除主干序列外,要根据学生常犯的错误,编好分支序列。

(6)程序的效度要经预试和实用的检验和修订。

一些教育家认为,程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循序渐进,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自定学习步调能适应各个人的学习速度,使后进学生获得明显进步。

(4)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的动力。

(5)有关键刺激和构答引导,可以减少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其缺点是:

(1)斯金纳由动物实验引出的学习理论不适应人类学习中关于理解、概括、迁移等的本质特征。

(2)教学工作的机械化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3)夸大了人—机的对话关系,会削弱师—生间的思想、品德和感情的交融关系。

(4)编制序列项目或衍导课本 (scrambled textbook) 的劳动是繁重的、艰巨的。

算法教学是使学生尽量在算法的过程中学习,程序教学就是它的一个表现形式。程序教学中,利用电子计算机装置叫做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它是程序教学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书目
  1.  〔美〕B.F.斯金纳等著, 刘范等译:《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2.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3. 〔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部编,傅统先译:《世界电化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