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教学

亦称算法式教学。控制学生解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代表人物为苏联心理学家Л.Н.兰达。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兰达从思维的构造观点出发,研究构造心理学的执行原则,探讨了思考活动的结构—操作问题。他认为,使学生掌握了思考活动的一般方法,就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他着手探索学生解题的合理思考模式问题。开始,他企图通过经验分析法来确定合理思考模式,结果发现所定的思考模式,缺乏可靠的客观检验标准。后来,受到控制论、信息论与数理逻辑的启示,改用模拟—实验法来探讨合理思考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用来控制解题过程的两种思考模式,即算法式模式与非算法式模式(1962年曾称为概率模式,1975年称为启发式模式)。1961年,兰达在其《学生的合理思维方法和算法教学问题》一文中,介绍了他在算法教学方面的初步实验成果。

兰达所说的算法,泛指单义的解题活动方法的指令系统,也就是用以解决问题的一整套规定了的操作程序。例如,为了解决求三角形面积这一问题,可以有这样一些算法:

(1)用底乘以高,然后把所得的积乘以 1/2(或除以2);

(2)用高乘以底,然后把所得的积乘以1/2(或除以 2);

(3)用底乘以1/2(或除以2),以其结果乘以高等等。这些都是以描述的形式来表示求三角形面积的活动方法的指令。在这些指令中,完备地和单义地规定了求三角形面积的活动应进行的一些操作。按这些操作程序去做,就能导致问题的解决;这种指令系统或操作程序就其功能方面来说,就是所谓算法。

算法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上述那种描述形式外,有时常以流程图的形式来表示。兰达在研究辨认句型的算法时,所用的算法就是以流程图形式来表示的。下图就是兰达提供的在辨认俄语中简单句类型时所用的算法模式。

图

兰达认为,算法是通过对解题活动作结构分析而确定的操作系列。这种操作是针对解题的智力活动机制而提出的。算法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这种解题的算法,从而控制学生解题的思考过程,使他们从中学到合理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智力。他通过对语法与几何教材的实验表明,算法教学都有很高的成效。

为了有效地实施算法教学,兰达认为,首先要对能用算法解决的问题,建立其智力活动的算法模式。在建立这种算法模式时,除了要对所解决的问题作逻辑的结构分析以外,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使确定的算法符合心理过程的形成及其规律。其次,所定算法,从操作量方面来说,也应该是合理的。最后,拟定的算法模式,须通过实验的检验,证明其普遍有效,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

兰达虽然十分重视算法以及算法教学的作用,但他认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建立或必须应用算法来解决。事实上,有些问题或因其算法难以确定;或虽能确定算法,但实际并不需用这种算法。因此,教学上除了要重视建立算法模式及实施算法式教学以外,还应重视建立启发式模式及实施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