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

中国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城西北6公里的梁山。唐高宗李治于光宅元年(684)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5月28日衬葬乾陵。乾陵为中国比较完整的早期陵寝,也是早期陵寝中遗存陵园雕刻数量最多者。

全景

建筑

乾陵因袭唐昭陵“因山为陵”的体制,设计布局仿照唐代长安城格局,有内、外 2城,分布于梁山。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两峰较低,左右对峙。内城(皇城)环绕梁山北峰,面积约240万平方米。陵墙大体呈方形,四角有角楼,四面有门。南门为朱雀门,是正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乾陵地宫位于北峰下,墓道在南侧山腰上,以石条层层填砌,直抵墓门。北峰脚下,正对朱雀门有献殿遗址。

乾陵的整体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变化,与建筑、雕刻群配合,构成陵区庄严宏伟的气势。自内城的北门,穿越梁山北峰,经献殿,出朱雀门,接连神道,是全陵区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山势有两个大的起伏。神道南端起点处,有高8米的两土阙,为乾陵第1道门建筑遗址。北行3公里,地势由低陡转高,抵达梁山南两峰。峰上各有15米高的土阙(楼阁遗址)。据《长安志图》,左侧原有狄仁杰等60人画像祠堂。两阙之间,有第2道门遗址。乾陵的第3道门,位于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之南,蕃酋群像之北。由南两峰与北峰联结成狭长三角形地段,其间贾米佩藻撇欢系慕ㄖ镉氲窨倘骸1狈寰痈吡傧拢刂迫郑狭椒遄匀坏爻晌獬堑奶烊凰冢拔懒昵迤埔斐P畚啊S捎诘厥频母叩捅浠唬肆暾呓氲2道门,才能统览陵前的主要布局,增强了陵区宏伟博大的印象。在御道尽头,又需过一个低坡,始可仰见北峰,这样便反复加强了陵墓高大、庄严的视觉效果。由于设计者巧于因借山势,合理布置,因而使乾陵成为历代帝王陵墓中“因山为陵”的成功典型。

石刻

乾陵石刻分两大组群:一组为内城四门外的附属雕刻;一组为御道两侧的雕刻群,两大组群衔接处,矗立着高大的述圣记碑与无字碑。

内城四门外均有1对雄踞的石狮,再外为双阙(楼阁遗址)。北门外双阙之北,复有1对石马,成为中轴线的有力结束。南门外的附属雕刻与建筑物依次为:石人1对(仅余残座)、石狮 1对、蕃酋群像、土阙二(楼阁遗址)、述圣记碑与无字碑。石狮高3.35米,胸宽1.3米,座高0.55米。四门外的石狮形制、大小均同。石狮造型双足前伸,重心在后,成稳定的金字塔形,筋骨劲健,结构坚实有力,体态威武雄浑,为唐代大型动物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蕃酋像,两组,61身,与真人等高,头像多已残失。着域外服装,紧袖、反领、束带、着靴。背上刻“木俱罕国王斯陀勒”、“于阗国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健”等。群像上部原有房屋覆盖。对这些群像,学术界有人认为是来参加高宗殡仪的少数民族首领与外国王室,也有人认为是曾充任唐王朝侍卫的蕃臣形象。

石狮

述圣记碑,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内容为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碑身方形,高6.3米,每面宽1.86米。庑殿顶,檐下四角雕刻金刚力士,承托碑顶。无字碑,武则天立,高6.3米,宽2.1米,厚1.9米,座高0.75米。碑首雕八龙相交,碑侧刻精美的云龙纹

分列于神道两边的雕刻,自南端的第2道门起,向北,依次为:华表、飞马、朱雀、石马、石人。华表,1 对。柱身八棱形,饰卷草纹,顶为火珠形,高8米。飞马,1对。面相劲挺,颈较短,肩部有流云纹组成的双翼。马高3.17米,长2.8米,置于1.25米高的双层方座之上。朱雀,1对。高浮雕,造型简洁而写实。高1.8米,宽1.3米。石马及驭者,5对,驭者6人。马身雕有鞍、鞯、勒、镫等马具。高1.8米,长2.45米,座高0.7米。驭者头损,约等人高。着紧袖长衣,束带。石人,10对。戴冠,束带,宽袖,双手握长剑当胸。高4.1米,座高0.5米。这些石刻各具有不同寓意:华表为陵墓位置的标志;飞马、朱雀象征国之祥瑞;石马供乘骑;石人为侍卫近臣;石狮为守护陵墓的神兽;蕃酋群像则是“天下归心”的象征。整个雕刻群排列有序,造型单纯,气势庄重。又以数量的不同和比例高低、体积大小的差异,构成一种节奏感,在统一中有变化。乾陵雕刻群的配置形式,为后世所沿袭,逐步形成定制。

乾陵有陪葬墓17座,各有封土、围墙、土阙,有的有华表、石狮、石人、石羊等。1960年以来,先后发掘的有永泰公主李仙蕙、中书令薛元超、左卫将军李谨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等墓。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中发现的壁画、棺椁石刻线画及大量的三彩陶俑等,是研究唐代绘画与雕塑艺术成就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