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中国儒家的道德修养术语。由子思首次提出,意谓在无人监督的闲居独处时,对自己的行为尤须谨慎,自觉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大学》中也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从理学的观点对此进行发挥,认为在对待惟已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细微之事上,要谨慎不苟,这样才能“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将“慎独”作为“存天理、遏人欲”的重要方法。朱熹后学真德秀更直截了当地说:“盖戒惧慎独者,敬也”(《西山答问》)。《中庸》里的“慎独”成了宋儒主敬说的理论基础。明末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以为“独此物之本,而慎独者物格之始事也”(同前)。他着重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谈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