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虎夫耶阿拉伯语意为低念派,因主张默念迪克尔(赞颂词)而得名。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主张教乘(五功)与道乘并重,其道乘主要功修是静修参悟和念迪克尔;所属各支系门宦因其传授不同,念诵方式亦各异。

修道制度

修道者分为三级:最高一级是“穆勒师德”(传引人、导师),称太爷或教主,被认为是得道的人,具有卧里(圣徒)的品级,并能显示各种“奇迹”;次一级是“海里凡”,即穆勒师德的接替人,被认为是办道的人,具有“筛海”的品级;第三级是上两级的忠实信徒,称为“穆勒得”,即追随者,被认为是学习教门的人。实行教主集权制。在继承方式上,教主在世时,精心培养几个海里凡,临终前,选择最得意的海里凡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交给掌教印章或一至几件衣物,作为继承教权的凭证,使其成为下一辈教主,后来又演变为世袭制。随着教坊的增多,将若干教坊联结为一个教区,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务,打破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的单一教坊制,成为教主管辖下的多教坊制。同时,由教主委任各坊教长,代替单一教坊教长的推选聘请制,而成为教主的权力集中制。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教主殁后,信徒为其修建拱北,加以崇拜,甚至将参谒拱北和朝觐克尔白等同视之。

支系

虎夫耶门宦约有支系20余个,各支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教徒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省、区,部分散居云南、四川、吉林、河北、河南等地。主要支系有:

(1)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他提倡顺天理、守国法、行人情;先遵行天命五功,后力行静修默念;主张不随意批驳别派或与之争夺教徒。宗教礼仪与格底目大体相似。

(2)穆夫提门宦。创始人马守贞。康熙十三年(1674),新疆白山派的著名领袖希达叶图拉·阿法格·曼什乎勒向他传授了虎夫耶学理,并交其太斯塔勒(缠头巾)、念珠、印信等八件传教凭据,命名穆夫提。他以故里临洮北乡为基地,传教50余年。强调参谒拱北与朝觐克尔白具有同等意义。教主为世袭制。教徒见教主必须行跪拜礼,在纪念先辈教主时重视点香。传至第六辈教主马金焕时,其弟马玉焕为争夺教权,自立门户,率众迁往临夏瓦窑头传教,因其由临洮迁来,故称临洮门宦。

(3)花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他18岁开始担任教长达20余年。1728年去麦加朝觐,并到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地游学深造,先后研究了沙孜里、纳格什班迪和苏哈来瓦迪耶学理。清康熙十二年返回甘肃河州,综合各派教旨,始传虎夫耶学理。他主张“闹中静”,重视五功、“干阿麦里”(即为纪念该派有关人物忌日而举行的宗教性活动)和念《卯路德》、《冥沙勒》等经。教徒死后,须在花寺拱北做“祈求”,并以“传转”《古兰经》为其赎罪;举行殡礼仪式时要求脱鞋。

19世纪70年代分裂为以循化为中心、马如彪为首和以河州为中心、马永龄为首的新老两派。后在反清起义中遭清廷镇压,自此一蹶不振。

(4)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他原为花寺门宦阿訇。清嘉庆十七年(1812)曾投新疆莎车白山派谢赫乌尼亚门下,学习苏非主义,8年后授以传教凭证。后去麦加朝觐,回国后在东乡北庄传虎夫耶学理。该门宦主要特点是:凡传引人必须具有“哈吉”(朝觐者)身份和莎车道堂的传教凭证;认为五功、坐静、念迪克尔三者同等重要;教徒嫁娶必先取得传引人的同意。主张用“传转”《古兰经》为亡者赎罪。

马葆真去世后,原来分管五地教务的五个主要门徒,名义上仍属北庄门宦,但各立门户,自成一派,故又有巴苏池门宦、达子沟拱北、小杨门、妥叶老人家和井沟门宦五个支派。

(5)灵明堂。俗称“疯门”。创始人马一龙,原为格底目阿訇,后在河州等地接受了虎夫耶和卡迪林耶学理。返回兰州后,坚守礼拜和坐静参悟,默念迪克尔,常年身穿破衣单褂,沿街行乞,行止如疯似癫,执意苦修。去世后,信徒为其在兰州西园修建拱北,起名灵明堂。抗日战争期间,河南皮毛商马仁甫到兰州经商,加入灵明堂,后迁固原三营,修建庄院,定名明月道堂,是灵明堂的支派。

(6)胡门门宦。创始人艾布则地,原在西安崇文巷清真寺学经,清乾隆十四年(1749)返祖籍河州东乡传教。其宗教仪式和格底目大同小异。较有特点的是对“艾立夫”(阿拉伯语28个字母的第一个)解释为“一字分三,三字归一”,即真主、圣人,穆民三者合而为一。不食兔肉。

(7)洪门门宦。创始人洪海儒。其宗教特点主要表现在四段授教仪式上:先行告诫,宣布“十条戒律”;次念讨白(忏悔);再念迪克尔;最后授“守头”,即暗记前辈某一道祖道号,危难之际,呼叫此一道号,乞求前来援救。所授“守头”,虽父母妻子亦不能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