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纳尼茨基,F.W.

图

美国社会学家。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名门贵族家庭。曾在华沙大学学习,因滁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3/30489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邮路炊淼叵禄疃豢O群蠡袢鹗军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0/252111.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日内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波兰克拉克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去美国,与W.I.托马斯合作撰写《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1920年返回波兰,任波兹南大学教授。1921年创建了波兹南社会学研究所(1927年发展为波兰社会学研究所)。创办了期刊《波兰社会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社会学工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定居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53~195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还有:《文化实体》(1919)、《社会学导论》(1922)、《教育社会学》(1928~1930)、《社会学方法论》(1934)、《社会行动》(1936)、《知识人的社会角色》(1940)、《文化科学的起源和发展》(1952)、《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1965,由其女儿整理出版)。在《社会学方法论》一书中,兹纳尼茨基区分了自然和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提出了具有人文主义取向的“人文协同因素”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学特别是文化科学所要搜集的资料是关于人的资料即文化资料,亦可称文化客体。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故它有价值、有意义。研究文化客体无疑就是研究创造者的参与活动,它由重复、参与和再创造三个环节构成。他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中认为,以往的知识社会学不过是另一种类型的“认识论”,知识社会学的真正兴趣不是知识,而是知识人的社会关系。他提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者在社会上分别扮演着技术人、圣人、学者、创新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