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

在投资前期对各种技术方案、建设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的实施可能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投资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就是对该项目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市场需求、资源、原料、燃料、动力供应条件、建厂规模、设备选型等,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对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和怎样建设的意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投资方案的优选过程。

产生和发展

可行性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制订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工程规划时开始被采用,四五十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现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工作程序和评价方法。197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出版了关于可行性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项目评价准则》。1978年和1980年,又先后编写出版了《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工业项目评价手册》等。70年代后期可行性研究方法传入中国,1978年开始采用,对一些大型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1982年又将可行性研究正式列入基本建设程序。

阶段和内容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投资机会研究。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建设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或部门内,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粗略,主要靠估计,而不是详细的计算,对投资额估算的精确度为误差±30%。其费用约占总投资的0.2~1.0%。

(2)初步可行性研究。任务是对比较复杂的工程进行初步研究,对项目设想进行初步估计,确定需要做辅助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如市场考察、实验室试验、中间工厂试验、坐落地点研究、生产规模研究等。这一阶段对建设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为误差±20%,所需费用占总投资额的 0.25~1.5%。

(3)详细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要求对产品生产的关键性因素,连同进行生产的各种方法等做详细研究,为取舍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向政府申请建设执照以及同有关单位签订合同提供依据。这一阶段对投资的估算精确度为误差±10%,所需费用占总投资的比重,小型项目为1.0~3.0%,大型工程为0.2~1.0%。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为:

(1)背景和历史的描述;

(2)需求和市场研究;

(3)生产规模和生产方案研究;

(4)原材料投入;

(5)坐落地点和厂址选择

(6)项目设计;

(7)工厂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

(8)职工来源及培训;

(9)建设进度;

(10)投资估算;

(11)生产成本估算;

(12)财务分析;

(13)经济评价;

(14)方案比较和结论性意见。

方法和评价

可行性研究的评价分为企业经济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见项目经济评价)。企业经济评价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静态分析方法。如单位产品投资额、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追加投资回收期等。

(2)动态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引进了时间因素,即计算投资效果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广泛采用的有贴现法、净现值法和年成本法

可行性研究中除进行企业经济评价外,还必须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即评价项目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评价时,不仅考虑该项目的直接经济效果,而且要考虑间接经济效果;计算的基础不是市场价格,而是修正价格。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净增值,辅助指标是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和国际竞争能力等。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由于许多变量和许多评价指标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收支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