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东南的台地上,北依磁山,南临洛河。面积约13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同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邯郸市文物管理所开始对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已发掘6000多平方米。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早于仰韶文化磁山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年代较早,特征明显。磁山文化因此而得名。它的发现对于探讨仰韶文化的渊源和追溯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深约 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2.5米之间。另外还发现近百处由石磨盘、磨棒和陶盂、支架、三足钵、小口长颈罐等成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迹象,最少 3件,多者达20余件,它的性质还有待研究。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植物果实。

陶器多手制,火候低,陶质粗糙,造型简单,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以夹砂陶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细砂和云母。颜色有红、褐和灰褐 3种。据出土红陶样品的测定,烧成温度为 700~930℃。器表多素面,纹饰以浅细绳纹较多,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等。泥质红陶胎厚,火候低,光洁度差。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钵、小口长颈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还发现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石器有斧、铲、锛、凿、镰、磨盘、磨棒等。以斧的数量最多,有通体磨光,也有局部磨光,器形一般都较小。

出土骨器数量较多,有铲、针、笄、镞、鱼镖、梭、锥、匕、饰等。蚌器有铲和装饰品。

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兽类、鸟类、龟鳖类、鱼类、蚌类等 5大类、23种。家畜家禽有犬、猪和鸡。

图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