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颂

中国藏族传统的文法书。据传为藏文创制者图弥三菩札所著8种文法书之一,除另一本《性入法》外,其余6种失传。8种文法书中,《三十颂》是总论,全称为《授记根本三十颂》。一般认为,图弥三菩札为7世纪人(其著作当为同时),而近人根据历史文献,并与8、9世纪古籍、碑文和出土简片对照研究,发现上述文法书中的记述与较古的藏文有多处不合,故对著者和成书年代提出疑问。《三十颂》以偈颂体写成,提纲挈领地概述文法要点,有口诀的性质。偈句数目,因版本而异,如旧敬词句不计在内,本文有 119句、120句、122句等几种。以4句为一颂,30颂正好120句,这就是《三十颂》名称的由来。《三十颂》从以后加字为中心的字母缀联的角度出发,论述正字法和语法问题,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字母分类和文字结构,共18句。将藏文分成辅音字母和元音符号两部分,指出可作为前加字的辅音字母有5个,可作为后加字的有10个。因从后加字出发,未能全面反映藏文的正字法,如上加字、下加字等都未特别说明。第2部分是虚词,共63句,约占全文的一半,是主要部分,简要介绍虚词的形式和意义。介绍虚词形式时,也是从后加字出发,如指出哪个后加字加上哪个元音就是某种虚词。比如10个后加字加上元音[o],分别加在具有相应后加字的前接词后面,就是终结词。第3部分是关于后加字的论述,共17句,说明后加字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有基字、前加字、上加字和下加字,如果没有后加字,也无法构成词并表达一定的意义。 这种“后加字中心论”是由于部分虚词的声母要按前接词的后加字发生变化,过份强调后加字支配虚词变化的作用而形成的。从这种观点出发,甚至人为地在开音节后面也加上一个后加字R(后经改革,已大部取消,只保留小部分以区别词形),使文字系统中不存在没有后加字的字形。这是受屈折变化复杂的梵文文法的影响。第4部分共22句,论述学习的方法。后世藏族文法学家的论著,都以此书为蓝本,进行注疏诠释,增加补充,自立体系的极少,因此这本书同《性入法》一起成了藏文文法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