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神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张基督教应以争取被压迫、被剥削而处于“非人”的贫困中的人们,获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解放为宗旨的基督教神学思潮。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等地区。倡导并全面阐释解放神学的是秘鲁天主教神父古斯塔沃·古铁雷斯。解放神学其他思想家主要有巴西的阿尔维斯、阿斯曼和博夫,阿根廷的博尼诺和杜塞尔,智利的加利莱亚和穆尼奥斯,乌拉圭的塞贡多,墨西哥的巴列和比达尔等。

形成

解放神学发轫于60年代后期。1968年在哥伦比亚麦德林举行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上,广泛讨论关于和平、公义、贫困、发展、解放等问题,并在会议正式文件中首次突出了“解放”的观念,反对并取代开发主义(或发展主义)的观点。此后,在拉丁美洲各地相继举行神学讨论会,使解放神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铁雷斯于1971年发表了《解放神学》一书,对解放神学作了全面的阐述。此后,在拉丁美洲、北美和欧洲又举行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神学会议讨论解放神学。1979年在墨西哥普埃布拉举行的第三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上,解放神学受到天主教会保守势力的排斥,但仍得到不少与会主教的支持。1984年8月,罗马教廷教义圣部颁布训令指责解放神学的一些观点;并于次年命令巴西解放神学家博夫保持沉默,从而引起博夫和巴西10名主教的抗议。国际上对于解放神学家纷纷表示同情和支持。受解放神学影响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会)人士还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理论

根据解放神学家的解释,解放神学是“根据上帝的道对基督徒的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理解“解放”的意义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被压迫的人民和社会阶级要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地位中获得解放;通过历史观的解放对自己的命运自觉地负起责任,通过自己的整个生活和历史来造就自己,造成新人,造成本质上不同的社会;基督把人从罪中解放出来。他们认为解放是拯救的另一种说法,即在今天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把人的得救从生活中表现出来;解放神学不是政治解放的神学,但政治解放是拯救的一个方面。

解放神学强调实践,即思考和行动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它还特别肯定穷人作为“上帝儿女”的地位,并站在穷人一边。解放神学提出“解放的灵性”的观点,认为灵性是“受圣灵感动以生活体现福音的一种具体方式”,并认为“解放的灵性”是在对耶稣的忠信和为穷人而献身这两者间辩证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解放神学注意以社会科学为工具,认为神学不再是同哲学家和欧洲神学家对话,而是在拉丁美洲具体现实中同社会科学对话。解放神学的出发点是基督教信仰,但在某些方面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对人类社会阶级分析,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古铁雷斯指出解放神学“不是停留在反映世界,而是力图成为使世界得到改造的过程的一部分”。解放神学还强调“行道”重于“正统”,即有正确的行为实行真理比有正确的信仰赞同真理更为重要。

解经

解放神学主张联系现实处境和实践重新读经解经,有人还把历史比作“另一部圣经”而主张将其联系起来一起读。解放神学特别重视的圣经内容,主要有《旧约·出埃及记》(指出上帝在历史中站在被压迫者的一边,使被压迫者得解放)和《耶利米书》22章13~16节(指出认识上帝就是实行公义,谴责不义),《《新约》·路加福音》1章46~55节的“尊主颂”和4章16~30节耶稣在拿撒勒会堂的讲道(指出福音的信息是“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马太福音》25章31~46节末日审判的比喻(指出要在受苦的人们中间认识基督)。在基督观方面,解放神学认为基督表现了创造和拯救的联系,基督的拯救体现于人类历史中的解放,认识基督就是以行动跟随基督。解放神学主张“教会不是中心”,而是拯救的圣礼和解放的记号。教会要发挥先知谴责不义的作用,为穷人和被压迫者宣传福音,“走向人民的教会”。

受到解放神学的影响和鼓励,20世纪70年代以后,还陆续出现北美的黑人神学、妇女神学,南朝鲜的民众神学,菲律宾的斗争神学等。有人把这些神学总称为政治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