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

中国共产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1941年9月,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学,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学校下设三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二系:俄文系、英文系。1943年,又将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划归延安大学建制。1944年5月,行政学院也并入延安大学。此后,各院的设置改为:鲁迅艺术学院(包括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系)、自然科学院(包括机工、化工、农业三系)和行政学院(包括行政、司法、财经、教育四系)。当时,全校共计有2000多人。

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的一致。其具体规定为:

(1)为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的需要,以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

(2)以进行业务教育为主,并授以中国革命历史和现状的教育,以增进学员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技能与革命理论;并进行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培养学员的革命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通过各种方式与边区实际工作部门及实际活动相结合,以期把实际经验提升至理论高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

(4)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以有组织的劳动,培养学员的建设精神、劳动习惯与劳动观点。

(5)在教学上实行以自学为基础的集体互助。教员与学员互相学习,并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互相交流。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提倡质疑问难、热烈辩论的学风,培养学员具有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修业年限,各院暂定为:行政学院和鲁迅艺术学院各2年,自然科学院3年。但年限并非机械的规定,主要以学完规定的课目为标准。课程分为全校共同课与各院系专修课两种,另外设补助课以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需要。教学计划:校内学习与实习并重(学习占60%,实习占40%)。教职员与学生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学习占80%,生产占20%)。招生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招考,一种是轮训。前者是为了吸收边区内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培养成为边区实际工作干部;后者是提高边区原有的实际工作干部。招考对象一般为中学以上学生,轮训则为区长以上干部。1948年夏,西北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为适应建设西北的需要,在洛川设立延安大学分校;1949年7月,总校分校合并,迁至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延安大学在 8年间,为人民革命事业培养出了一万多名青年干部,它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延安大学的女学生参加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