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衣

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又称“玉匣”、“玉柙”或“玉”。完整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开的。玉衣由许多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以玉衣作为殓服,可能是想达到尸骨不朽的目的。

1946年9月,在河北邯郸的一座汉墓中首次发现玉衣的玉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多次发现玉衣,但都不完整,未能了解其形制。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的墓中,第一次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上衣的前片制出宽阔的胸部和鼓起的腹部,后片的下端做成人体臀部的形状,左右裤筒也按人腿的形状做出,鞋作方头平底高腰状,全套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编缀玉片的金丝共重1100克左右(见彩图)。此外,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省、市的许多汉墓中,也曾出土完整的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

金缕玉衣(上男下女)

玉衣与春秋战国时期死者脸部覆盖的“缀玉面罩”和身上穿用的“缀玉衣服”有着渊源关系。玉衣的形制和编缀方法,显然受到当时铁质甲胄的影响。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中期或稍早,皇帝和王侯等贵族以玉衣作为殓服应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盛行的。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至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金缕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废除了使用玉衣的制度。在考古工作中,也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