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摄影

通过电影摄影机把人(包括运动着的人)或物的影像连续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过程。电影摄影作为艺术创作与技术控制的高层次的综合,既须充分注意剧本内容与造型的要求,密切与编剧、导演、美工、照明等创作人员切磋,确定摄影画面的基调与艺术处理;又须对摄影设备、器材的技术性能有充分了解,对摄影过程中任何影响胶片密度、影调(色调)的技术条件有足够的估计、判断和掌握。

电影摄影的完整技术过程应包括:

(1)拍摄过程,即根据影片内容及导演创作要求对画面进行摄影的技术与技巧处理的过程。

(2)洗印过程,即对底片、正片进行技术加工,也是对拍摄结果的再现、修正、调节的过程。

(3)放映过程,亦即把拍摄洗印的拷贝给观众检验、观看的过程。狭义的电影摄影,是指拍摄过程,即记录影像的过程。

拍摄

拍摄过程中最重要的器材是电影摄影机。现代电影摄影机的画面稳定性很高,可达0.008毫米,噪声水平也降低至27~28分贝,一般都配备焦距长短不同的系列化摄影物镜或变焦物镜。摄影物镜的分辨率和纳光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电影摄影机的曝光时间(t)取决于摄影频率(n)即每秒拍摄的画幅数和光闸的开度(д)。即

式中θ为每拍摄一个画幅时光闸旋转的角度,一般为360°。电影摄影中,光闸开度可以改变时,摄影曝光时间即可调整。

在现代电影摄影机上,采用反光光闸,以便当其切断投射到胶片上的光量、换幅时,把光线反射到取景器中,供选景、校距用。

电影摄影为实现逐幅、连续拍摄,采用的驱动设备有 3种类型:

(1)发条驱动。只用于轻型手提式电影摄影机,且不适于拍摄时间较长的电影镜头(画面),而且在满条和泄条后期的实际转速有明显差别,影响动作效果和摄影曝光时间。

(2)直流电机驱动。是当前广泛应用的驱动设备,采用晶体稳速电机作为驱动设备,适于拍摄时间较长的电影镜头(画面),转速均匀,不影响电影画面的动作(或活动)效果及摄影曝光时间。

(3)三相同步电动机驱动。它能使电影摄影机摄影频率基本保持每秒24幅,是保证画面稳定的重要条件,因而是同期录不可缺少的驱动设备。三相同步电机的电源一般是 220伏(或 110伏),50赫,电动机本身的转速一般为每分钟1500转或每分钟3000转,经降速齿轮后,输出轴转速为每分钟1440转,以保证摄影频率为每秒24幅。

摄影频率涉及到影像所形成的活动感觉、影像的清晰程度和声音质量。每秒16幅的摄影频率,加上放映时遮光器的增闪,就可以实现连续活动的良好感觉。无声片时期的摄影、放映频率定为每秒16幅,有声电影时期,为了录、还音频为9000赫的声音,以提高影片的声音质量,需要加长影片上声带的长度,为此而把摄影(画幅)频率和放映频率提高到每秒24幅。

根据上述有声影片的频率和35毫米影片画幅尺寸的大小,按照中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长度单位“米”来考虑,每秒耗片长度为0.456米(每米容纳52.6个画幅),每10秒耗片约为4.56米;而16毫米有声影片每秒耗片长度为 0.182米(每米容纳131.25个画幅),每10秒耗片长度为 1.828米,每分耗片长度为10.972米。

画幅宽高比,从电影发明到近代摄影,经历了种种变化。最早作为标准确定下来的摄影画幅尺寸为 24:18毫米,这是35毫米无声影片所采用的画幅尺寸,其宽高比为 4:3,或称1.33:1。而现代有声电影广泛应用的画幅尺寸及宽高比是:

21.95:16.00(毫米)     1.37:1

21.95:12.42(毫米)     1.66:1

21.95:11.77(毫米)     1.75:1

21.95:11.15(毫米)     1.85:1采用变形摄影物镜或变形套镜摄制的宽银幕电影,画面的宽高比可达2.35:1或2.55:1。

电影画面对拍摄操作技术的要求,虽无一定之规,但正常操作几乎都应做到:平、准、稳、匀;在实践中有时也用正常操作的变异来达到一定的创作要求。

平,是指摄影画面,特别是有直立物体的画面都应保持水平。实现这一要求可以借助机身上或支架上的水平仪来进行检查、校准。

准,首先是指取景准确,特别是运动摄影的终止画面,务必做到范围准确。其次是保证影像清晰,起码要做到校距准确。运动摄影,要按照“赶前不虾蟆钡脑颍焉阌盎系木嗬氡瓿咝W嫉奖簧闾寮唇υ诘奈锞嗌希褂ψ既费≡裆阌盎脑硕ㄍ啤⒗⒏⒁。┧俣取

稳,无论是固定拍摄或是运动摄影,都应当保持画面稳定,避免抖动。实现这一要求,既应注意摄影机机械性能正常,也要做到拍摄操作正确,还要保持支架、移动、升降等摄影辅助设备性能良好与使用得当。

匀,这是对运动摄影的共同要求:摄影机运动节奏要均匀,摄影机起动之后与停止运动之前的运动速率应和缓;伴随运动摄影时,摄影机与运动对象应同步。

电影摄影曝光是技术处理与技术控制的关键,是以景物亮度 (B)(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与胶片的感光度(s)为依据,对调节曝光时间(t)的机件和调节胶片上的平均照度的光孔号码(N,又称光圈系数)实行的综合控制。曝光的依据和曝光的途径体现在摄影曝光推算表格、旋盘上的组合关系是:

摄影曝光的恰当实现,取决于对光强的正确掌握和对胶片感光度的准确控制。对光强的掌握经历了估计光源条件(如把外景照明分为“强烈昼光”、“日光朦胧”、“亮云遮日”、“浓云晦暗”;把内景分为“窗面大小”、“离窗远近”)和环境因素(如景物处“蔽荫下”,还是在“开敞”条件下)之后,从1928年光电元件开始用于光度计量之后,由主观估计,进入了客观光度计量。各国相继产生了多种类型的计量照度、计量亮度以及照度、亮度兼用的曝光计。微电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曝光计量之后,直接在曝光计的液晶板上多方面地显示曝光控制的各种参数。

照明

是电影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上,照明手段可以强调画面的某一部分或造成特定的明暗效果,达到烘托、渲染、褒贬等目的;在技术上,它可以满足电影摄影机(特别是各类镜头)和胶片的技术要求。近几十年来,照明在技术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电影光源和电影灯具品种与性能的发展上。

电影摄影还涉及片型体系,包括35毫米电影摄影、16毫米电影摄影、70(65)毫米电影摄影、全景或环幕电影摄影以及其他特殊片型的摄影。在现代电影摄影中,越来越重视各片型的转换,以扩大发行放映的渠道。

洗印

电影摄影曝光准确控制的体现是底片上的密度、影调的适中。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准确控制负片的洗印加工,特别是负片显影。电影负片的显影可以通过对显影液成分、显影温度、显影时间、显影液的循环及补充实行严格的定量测定和控制来保证摄影画面的技术质量与艺术效果(见电影洗印)。

放映

电影放映过程是电影艺术创作与技术控制的成果与观众见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具体条件──如电影放映机(特别是放映镜头)、银幕和放映场所的光学条件,不仅直接影响观看到的画面的艺术效果与技术质量,而且是拍摄过程与洗印过程中,在进行造型艺术处理与技术控制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