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朝鲜三国时期国家,始自长寿王公元 427年迁都平壤,668年为中国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都城先在平壤东北的安鹤宫城,586年迁至长安城(今平壤)。

高句丽原都纥升骨城(在中国辽宁省桓仁县)、国内城(中国吉林省集安县)。427年,长寿王将都城由国内城迁至平壤,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攻城略地,征战不已。475年攻陷百济都城南汉山城,迫使百济迁都熊津。并据有汉江流域。551年,百济联合新罗复夺汉江流域,竹岭以北十郡之地(今江原道西部一带)亦为新罗夺取。婴阳王时,转而联合百济,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642年,西部大人渊盖苏文拥兵政变,掌握实际统治权,联合百济共抗新罗。新罗处境危殆,遂请唐朝干预。渊盖苏文死后,诸子争权内讧。667年1月,新罗联合唐军乘机进攻,次年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军撤离后,大同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并入新罗。

迁都平壤后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已经完备。其中央集权是以国家对全国土地的支配为基础,国家通过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向各地征收租赋和贡物。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贵族统治者直接占有的土地也不少。高句丽官制由于年代久远,多不详备,据中国史书记载,其官有太大兄、大兄、小兄、对卢、太大使者、大使者、褥奢、仙人等,凡十二等,又有内评、外评、五部褥萨等。但以何官为首及品秩等级,各代史书记载不一。推测高句丽置官因时变化,相加、对卢、各部大人等之间,虽有品级、官职与爵位之差,今已无从查考。

5世纪后,高句丽的经济有显著发展,农业、畜牧业及纺织、冶金等手工业均有一定水平。对外贸易也有发展,其首都长安城分为外城、中城、内城和北城,外围筑有城墙。城内街道平行交错,井然有序,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平壤附近的高句丽古坟以建筑设计细巧、石材加工精致、壁画优美生动而著称,尤其是壁画,生动地反映出高句丽人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文化方面,高句丽使用汉字。中国的儒学、道教及阴阳五行学说均已传入,高句丽还设立太学,传授儒家经典。佛教传入后,各地广建寺院,高句丽的佛教属中国北朝系统,寺庙布局也可见有北朝的风格。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