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踪拳

中国拳术之一,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或猊猔拳。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说燕青门徒虽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还有一说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手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秘踪拳内容有:

(1)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

(2)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

(3)对练(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

(4)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

(5)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秘踪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