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

“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皇帝号称天子,因而历代皇帝都要亲临或派人到五岳祭祀。每逢改朝换代,有的新皇帝还到东岳泰山祭天谓之“封”,到附近的小山祭地谓之“禅”。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着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见彩图)

中岳嵩山少室山 东岳泰山南天门少林寺塔林 南岳衡山祝融峰巅 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 西岳华山苍龙岭 东岳泰山

横亘在山东省长清、历城、泰安之间。它由于位于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齐鲁平原,因而获得“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名山”的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以皇帝的身份进行“封泰山以祭天,禅梁父以祭地”的封禅活动。魏晋时期,泰山已有佛寺的建置,隋唐时佛寺增至20多所,有的佛塔和摩崖造像尚完整保存至今。明代,道观建筑的比重超过了佛寺,山麓的岱庙和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就是泰山最著名的两所道观。

岱庙在泰山的南麓、泰安城的西北面,始建于西汉,宋代大加扩建为今日之规模。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包括中、左、右三路。中路的正殿“天贶殿”内供奉“东岳泰山之神”,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绘有宋代的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62米。庙内保存着汉代的古柏以及许多古碑、石刻。岱庙以北即登山的主要道路──东路,也是汉以来历代皇帝登临祭天的御路,全部用料石块铺砌。岱宗坊作为登山的大门和山路的起点。山上的“一天门”至“中天门”一段连系着低山区的许多寺观、景点;其中如“经石峪”的五代石刻大字《金刚经》,篇幅巨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中天门”至“升仙坊”为山路的中段,这一段连系着中山区的若干景点如步云桥的百丈崖瀑布、秦始皇加封过的“五大夫松”、朝阳洞的洞景等。升仙坊以上为上段,过此即仿佛由凡间升入了仙界。从升仙坊起,必须爬完五百余级踏跺陡直的石阶梯才能到达顶峰,因而有“天门云梯”之称。“南天门”雄踞于云梯之巅,东为长约一里的“天街”,俯瞰山下,泰安城及平畴田野尽收眼底。过此即达著名的高山大建筑群“碧霞元君祠”。它的屋顶的全部瓦件、脊和吻兽均为金属铸造。碧霞元君祠的东北有一处蔚为大观的唐代摩崖石刻,高13米多、宽5米多,镌刻着唐玄宗手书的《纪泰山铭》全文。再往上就是泰山的最高峰天柱峰,为历代皇帝登山祭天的地方,上建玉皇观,故又名玉皇顶。山上还有观日出、月出的“日观峰”、“月观峰”及相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瞻鲁台”等景点。泰山的西路一带以飞瀑深潭等自然景观取胜,也有若干寺观和名胜,如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墓即在此。

南岳衡山

早先的南岳是安徽的天柱山,汉以后改为衡山。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畔,从衡阳到长沙延绵800余里,共有72峰。整座山脉的走向好象大鸟展翅,故古人以一句话概括衡山外观形象之美:“唯有南岳独如飞。”它的主峰祝融峰在衡山县境内,衡山的名胜就集中在这一带。

衡山建置佛寺始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曹洞宗”的祖庭,主要的佛寺有福严寺、祝圣寺、南台寺、方广寺、上封寺等,还有一处佛教名迹“磨镜台”。道观建筑也很多,著名的道观有黄庭观、祝融庙、南岳庙,历来一直是南方道教的中心。半山的烟霞峰下的“邺侯书院”原为唐代邺侯李泌隐居之处,经清代重修扩建而成为南方的主要书院之一,此外尚有清代建置的五处较小的书院,足见南岳也是当时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衡山的规划格局类似泰山。南岳庙在山之南麓、南岳镇之北端,是一座七进院落的宏大建筑群,正殿供奉岳神“南岳真君”。南岳庙之北为料石块铺砌的登山干道的起点。干道蜿蜒而上达半山的“半山亭”再分为二支:一支往磨镜台;另一支直登高山区的“南天门”,从这里可以俯瞰五向五背的湘江九曲即著名的“五龙朝岳”的景观。过南天门登临最高的主峰“祝融峰”,峰的绝顶处建道观祝融庙,环眺四面八方,风景极其开旷浑宏。附近还有赏月的“望月台”、看日出的“观日台”等景点。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华阴县镜内。三个主峰落雁峰、朝阳峰、莲花峰成鼎峙之势,周围拱卫环列着许多较低的峰峦,到处都是危崖峭壁、深谷幽涧,构成一个险峻奇突的地貌景观。因此,华山的众多景点也以险奇而闻名于世。此山过于险峻,历代皇帝祭祀都没有登山,只在山下的西岳庙内举行典仪。到唐代,华山已成为道教势力独据的名山,以后一直是中国道教的圣地之一,建筑物绝大部分为道观。西岳庙在山麓的华岳镇,正殿供奉西岳神,庙内保存着许多古碑,如著名的汉代“西岳华山庙碑”和后周“华山庙碑”。西岳庙以北七公里的玉泉院是进入华山的隘口,从这里历来只有一条登上主峰的道路,所谓“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山道虽经清康熙年间的修理,仍然十分难行。其中的若干段尤为危险,如沿绝壁开凿出来的号称“太华咽喉”的千尺和百尺峡,沿陡峭的山脊凿出石阶246级、坡度接近45°的苍龙岭。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以其山势险雄,明代称之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塞北第一山”。以前,皇帝祭祀的北岳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境内。金、元以后,因其位于首都之南,与“北岳”名实不符,一直有所争议。直到清顺治年间才正式改祀北岳于浑源县,即县城南面的恒山主峰“天峰岭”所在地区。

恒山的庙宇多为道观,其中最大的一所是天峰岭南坡石壁下的北岳庙。正殿内供奉岳神“北岳真君”,正殿与山门之间就陡峭的山脊开凿一条共有 100余级踏跺的“天梯”,整组建筑群因而显得十分宏伟壮观。但恒山建筑之绝妙者,当推著名的悬空寺。悬空寺建在进山的入口处“石门峪”的悬崖峭壁之上,顶覆危岩,下临河谷,大小近40余座殿宇全部由悬挑的大梁支承。当地的民谣形容其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可谓世界建筑构造的奇观。这所寺庙是佛寺和道观的混合建筑群,甚至把释迦、老子、孔子供奉在同一殿堂之内,这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是罕见的。

恒山的自然景观很有特色。如“虎风口”,人到此处顿觉狂风骤起,声如虎啸;“夕阳岩”万仞险峰直插云霄,每当夕阳西下,余辉反照满峪入画。此外,摩崖石刻也不少,像“大字湾”如镜面的峭壁上镌刻着“恒宗”两个大字,气魄宏伟,冠绝古今。

中岳嵩山

在河南登封县境内,它的地位居于其他四岳之正中,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前者的形象起伏如卧龙之状,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的口碑。嵩山是汉、唐、宋、金各代皇帝致祀最多的地方。唐代武则天登封此山以祭天,故以“登封”作为这个区域的地名。山上有许多古老的佛寺和道观。大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少室山玉乳峰下的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素以寺僧习武而闻名天下。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密檐砖塔。道观现存三所。嵩阳观创建于隋代,宋代改为书院──嵩阳书院,书院内的两株汉柏称“将军柏”,相传为汉武帝所封。屹立在大门前的“大唐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通高近八米,造型端庄,是中国古碑中的杰出作品。中岳庙在太室山南麓的黄盖峰下,创建于汉代,经宋代扩建而成为一组包括三路、九进院落的庞大建筑群,其规模为五岳“岳庙”之冠;正殿名“峻极殿”,供奉岳神“中天崇圣帝”。

除了寺观之外,嵩山还保留着三座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建筑──西周的测景台、元代的观星台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