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枣儿

概况

异名:地枣(山东、甘肃),老鸦蒜(甘肃、浙江),鲜白头、双芽(江苏)。

基源:为百合科绵枣儿属植物绵枣儿的鳞茎及全草。绵枣儿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1种,药用。

原植物: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S.chinensis Benth.;S.japonica Baker;S.sinensis(Lour.)Merr.;S.thunbergii Miyabe et Kudo]

历史:明代《救荒本草》已有记载云:“绵枣儿一名石枣儿,出密县山谷中生石间,苗高3~5寸,叶似韭叶而阔,瓦陇样叶、中撺葶出穗,似鸡冠宽穗而细小,开淡红花微带紫色,结小蒴儿,其子似大篮子而小,黑色,根类独颗蒜,又似枣形而白。”所述皆指本种。

形态:草本。鳞茎卵圆形,长2~3.5cm,具短的直生根状茎。叶基生,条形,长10~50cm,宽0.3~1cm。花葶直立,连同花序高20~60cm,果期有时长达70cm;总状花序的花在开放前密集,开放后变疏离;花梗长2~7mm,具1枚细条型的膜质苞片;花粉红色到紫色;花被片6,长圆形,长2.7~4mm,宽1.1~2mm,顶端常具增厚的小钝头;雄蕊与花被片近等长,花丝基部常扩大,扩大部分边缘具细乳头状突起;花柱长1~1.8mm;子房卵球形,长1.7~2.8mm,基部收狭成短柄,每室有1胚珠。蒴果3棱状倒卵形,长2~3~(5)mm;种子黑色。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志》.第5册.464页.图775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600m以上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林缘。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以及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北部、四川木里、云南洱源、中甸。朝鲜、日本和原苏联也有。

生药

采集:6~7月采收鳞茎或全草。药材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鉴别:鳞茎长卵形,长2~3cm,直径0.5~1.5cm,顶端渐尖,残留叶基,基部鳞茎盘明显,其上残留黄白色或棕色须根或须根断痕,鳞茎外为数层鲜黄色膜质鳞叶,内部为白色叠生的肉质鳞片,富有粘性。气微,味微辣。以新鲜、饱满、不烂为佳。

化学性质

鳞茎含新的去甲基三萜类(Nortriterpene)、新的螺环去甲基三萜类(Spirocyclic nortriterpene)[1],又含果糖、蔗糖、淀粉、类似支键淀粉的多糖及类似菊糖的多糖、原海葱甙甲(Proscillaridin A)及分子式为C15H20O4的有毒糖甙[2]。从鳞茎中分得新的去甲基三萜15-去氧优百合甾醇(15-Deoxyeucosterol)[3]及7个甙化合物:绵枣儿甙D-1、E-1~E-5、G1(Scillascilloside D-1、E-1~E-5、G-1)(结构式1~7),D-1的化学结构为15-去氧优百合甾醇3-O-α-L-鼠李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1→6)-β-D葡萄糖[4],鳞茎尚得4个新的环去甲三萜化合物(结构式8~12)[5]。(结构式见P637)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53。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11。
[3] CA 1982;96∶139665w。
[4] Chem Pharm Bull 1985;33(4)∶1756。
[5] Heterocycles 1982;17(Spel.Issue)∶251。

药性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甜,寒。” ②《新华本草纲要》:“鳞茎:甘、苦,寒。有小毒。”

功效: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

主治:①《新华本草纲要》:“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筋骨痛,牙痛,心脏病水肿,痈疽,乳腺炎,毒蛇咬伤。” ②《岭南采药录》:“取头捣烂,能敷治乳疮,毒疮。” ③《东北药用植物志》:“叶及根茎的酒精提取液,有强心利尿作用。全草煎服作止痛药,用于牙疼,筋骨疼,腰腿疼,枪打,碰破,亦有催生之效。” ④《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缩脚肠痈,肺痈吐血。” ⑤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筋骨痛;鲜鳞茎捣烂外敷治痈疽,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筋骨痛,牙痛,心脏病水肿:绵枣儿3~9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疽、乳腺炎,毒蛇咬伤:绵枣儿捣烂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