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肉

概况

异名:鲔(《诗经》),鳍(《毛诗传》),鮛鲔(《尔雅》),(《上林赋》),尉鱼、仲明鱼(陆玑《诗疏》)鱏(《尔雅》郭璞注),乞里麻鱼(《饮膳正要》),碧鱼(《纲目》),鳇鱼、黄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为鲟科鲟属动物中华鲟的肉。

原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形态:体长,呈梭形,背面拱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背面披有光滑的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口能够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具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尖有须2对,等长,排成横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左右。全体具有5行骨板,背部正中的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在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一行。各行骨板间的皮肤较光滑。背鳍条54~66,位置很后。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条32~41。尾鳍为歪型尾,上叶特别发达。鳔大,1室,前部钝圆而后端尖。体背和头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图见《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图19)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多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以及其它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小鱼等。主要分布于长江、钱溏江、黄河,沿海各地也产此鱼。

生药

采集:四季捕捉,捕后取肉鲜用或晒干。

药性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遗》:“甘、平。” ②《医林纂要》:“甘、温。”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厥阴经。”

功效:益气补虚,活血通淋。

主治:贫血,营养不良,血尿,前列腺炎淋巴结肿大等。 ①《食疗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饮之。” ②《本草拾遗》:“益气补虚,令人肥健。” ③《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胃,活血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南海海洋药用生物》:“治消化不良;鲟鱼肉适量,扁豆、白术、陈皮各10g,煎食。” ②《中国动物药》:“治膀胱炎:鲟鱼肉60g,黄柏15g,海藻50g,水煮食。” ③《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血尿(淋):鲟鱼肉60g,川柏15g,海藻5g,煎服。” ④《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贫血、营养不良、脾虚泄泻:鲟鱼肉30g,白术9g,山药9g,陈皮9g,煎服。” ⑤《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淋巴结肿大:鲟鱼肉60g,牡蛎30g,夏枯草12g,煎服。”

单方应用:①《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瘰疬:鲟鱼肉60g,夏枯草15g,水煎服。” ②《中国动物药》:“治痢疾:鲟鱼肉250g左右,和马齿苋30g水煎,食肉服汤。” ③《中国动物药》:“治前列腺炎:鲟鱼肉60g,海藻适量水煎服。” ④《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治遗尿:鲟鱼肉60g水煎,服汤食肉。亦可加茅根适量同煎。”

医药家论述

陈藏器《本草拾遗》:“肝,无毒,主治恶血疥癣,勿以盐炙食。肉,补虚益气,利人肥健;鼻肉,补虚下气;子,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