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根

概况

基源: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石榴的根。

原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

余项参见“石榴叶”条。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忌用铁器,剥取根皮,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

性状:根皮呈不规则卷曲或扁平的片块,外表面土黄色,粗糙,具深棕色鳞片状木栓,脱落后留有斑窝,内表面暗棕色。气微,味涩。以皮块完整,色黄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色,气微,味苦、涩。 ①草酸钙簇晶 众多。一般较小,直径5~16(~26)μm;含晶细胞较小,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常纵向连接,簇晶排列成行。 ②木栓细胞 无色或淡黄色。断面观呈长方形,内壁及部分侧壁增厚,木化;表面观呈多角形、圆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直径16~25μm,壁稍厚,纹孔细小而明显。 ③石细胞数个成群或单个散在,无色。呈类长圆形、长条形、纺锤形或类方形,有的一端尖突,边缘多波状凹凸,偶有呈分枝状,大小不一,直径26~115μm,壁极厚,约至55μm,层纹明显,孔沟多分枝,胞腔狭细。 ④淀粉粒 众多。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1μm,脐点少见,点状或短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有的一个分粒较大或较小。 ⑤草酸钙方晶 稀少。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或有散在,直径5~16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5)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根皮中含异石榴碱、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Methylisopelletierine)、伪石榴皮碱(Pseudopelletieine)、哌啶-2-甲酸(Pipecolinic acid)、戊二胺(Cadaverine)、β-谷甾醇、无羁萜。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2。

药理

①驱虫作用 石榴皮碱(pelletierine)对绦虫的杀灭作用很强,110000的盐酸石榴皮碱于5~10min能杀死绦虫,但150000时对绦虫反而有兴奋作用,现已证明此有效成分为异石榴皮碱。由于毒性大,现已不用。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与其中含大量鞣质有关。石榴皮煎剂稀释到1∶1000~1∶100000仍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亦可能与鞣质有关。 ③其他作用 家兔灌服根皮水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

毒性:石榴皮总碱毒性约为石榴皮的25倍,对蛙、小鼠、豚鼠、兔及猫的主要中毒症状是运动障碍和呼吸麻痹,中毒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呼吸中枢麻痹。总碱对心脏有暂时性兴奋,心搏数减少,对骨骼肌有藜芦碱样作用,对神经末梢呈箭毒样作用,对肠管可使紧张度降低,对子宫则为兴奋。足量石榴皮碱由于其箭毒样作用可引起完全麻痹,对植物神经节有烟碱样作用,1mg/kg可引起脉搏变慢及血压上升,大量可使脉搏显著加快。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1。

药性

性味:苦、涩,温。 ①《纲目》:“酸、涩,温。” ②《广西中药》:“苦、涩,温,有毒。”

功效:杀虫,涩肠,止带。

主治:蛔虫,绦虫,久泻,久痢,赤白带下。 ①《别录》:“疗蛔虫、寸白。” ②《纲目》:“止涩泻痢,带下。”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驱虫、收敛。治蛔虫、绦虫,肾结石,糖尿病,乳糜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使用注意:大便秘结及泻痢积滞未清者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海上集验方》:“治寸白虫:醋石榴根,切,30g。水260ml,煮取160ml,去滓,著小米作稀粥。空腹食之。” ②《斗门方》:“治女子血脉不通,赤白带下:石榴根60g。炙干,浓煎300ml,服之。”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蛔虫病:石榴根皮18g。煎汤,分3次服,每30分钟1次,服完后4小时再服盐类泻剂。” ④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肾结石:石榴树根、金钱草各30g。水煎服。”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牙疳、鼻疳、衄血:石榴根皮或花6g。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