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钩子

概况

异名:木莓(《尔雅》),树莓、沿钩子(《纲目》),三月藨、对口藨(四川),三月脬、秧苗脬(江西),刺泡儿(湖北),大麦泡、泡儿刺(陕西),刺葫芦(福建),三月泡(湖南)。

基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山莓的未成熟果实。

原植物: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R.althaeoides Hance;R.corchorifolius L.f.var.glaber Matsum.:R.villosus Thunb.)

历史:根据(《纲目》)记载:“悬钩,树生,高四五尺,基茎有倒刺,其叶有细齿,青色无毛,背后淡青,颇似樱桃叶而狭长,又似地棠花叶,四月开小白花,结实色红。”根据这个说明并与附图对照一致,应为本种。

形态:直立灌木,高1~3m;枝具皮刺,幼时被柔毛。单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5cm,顶端渐尖,基部微心形,有时近截形或圆形,上面色较浅,下面色稍深,沿中脉疏生小皮刺,边缘不分裂或3裂,通常不育枝上的叶3裂,有不规则锐锯齿或重锯齿,基部具3脉,叶柄长1~2cm,疏生小皮刺;托叶线状披针形,具柔毛;花单生或少数生于枝端上;花梗长0.6~2cm;花直径可达3cm;花萼外密被细柔毛,萼片卵形,长5~8mm;花瓣长圆形,白色,顶端圆钝,长9~12mm,宽6~8mm,长于萼片;雄蕊多数,花丝宽扁;雌蕊多数。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1.2cm,红色,密被细柔毛;核具皱纹。花期2~3月,果期4~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71页.图227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2200m向阳山坡、溪边、山谷、荒地和疏密灌丛中潮湿处。分布于中国除东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外都有分布。朝鲜、日本、缅甸、越南也有。

生药

栽培:悬钩子适应性强,一般土壤都可栽植。用分株繁殖,于初冬或早春,从母树的株丛旁挖取带有侧根的枝条,稍加修剪,分成单株栽种,按行株距各66cm开22~27cm深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覆土踏紧,浇水后培土封穴。栽植当年和次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植株封行后,管理可以粗放。

采集:果实已饱满而尚呈绿色时采摘,除净梗叶,用沸水浸1~2分钟后,置烈日下晒干。

本品在江苏地区作覆盆子使用。

鉴别:干燥的果实,全体呈圆锥形或球形,为多数肉质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圆锥形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表面灰绿色。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上部钝圆,底部扁平,有棕色的总苞,5裂,总苞下面常有细长的果柄,脆而易脱落;内含种子1枚,种子表面有网状纹。

药性

性味:①《新华本草纲要》:“酸,平。” ②《本草拾遗》:“酸。” ③《纲目》:“酸,平。”

功效:补虚,固精,醒酒,止渴,祛痰,解毒。

主治:痛风,丹毒,遗精。 ①《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痛风,外用涂丹毒。” ②《本草拾遗》:“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③《纲目》:“捣汁服,解射工,沙虱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生食。外用:捣汁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食物药用指南》:“治肾虚阳痿、遗精:悬钩子干果30g,桑螵蛸15g。共炒黄,研细末,每日1次,每次15g,睡前米酒送下。”

单方应用:①《本草拾遗》:“治呃逆,遗精:悬钩子9~15g,水煎服。” ②《本草拾遗》:“治丹毒:鲜悬钩子,捣汁涂患处。”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消化不良、腹胀吐泄:鲜树莓20~30g,洗净生食,每日2~3次。” ④《食物药用指南》:“治遗尿、尿急、尿频:悬钩子干果30g,炒黄,水煎去渣,每晚睡前服。儿童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