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概况

异名: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蝘蜒的全体。

原动物:蝘蜒Lygosoma indicum(Gray),又名硐石龙子、铜楔晰。

历史:石龙子首载于《本经》。《纲目》列于鳞部龙类。按诸家所述,非指一种动物,如陶弘景曰:“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者为蛇医,亦名医舅母,不入药用,似蛇医而形小尾长,见人不动者为龙子,形小而五色尾青碧可爱者为蜥蜴,并不螫人,一种缘篱壁,形小色黑者为蝘蜒”。现今药用的石龙子多为蝘蜒”。《中国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志》均作为药用。

形态:身体长圆形,长约90mm。尾为体长的15倍左右。全身被覆圆鳞,栉次排列,犹如瓦状,光滑,缺乏棱脊,头部钝圆;吻鳞大;鼻孔位于鼻鳞和鼻前鳞之间,耳孔卵圆形,小于眼睛,下眼睑有鳞,半透明。上下唇均有鳞7枚。肛前鳞片,中间1对甚大。尾的后部侧扁,具自残和再生能力。背部深褐色,中央有一黑色脊纹,脊纹两侧有黑点缀连成行。自眼起沿体侧延伸到尾的两旁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上方色浅,下方略带棕红色而杂以小黑点。腹面黄白色。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山坡石堆的杂草间,午前和傍晚最为活跃,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海南、台湾。

此外,还有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Gray)。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 Beulenger。宁波滑蜥Leiolopisma modestum(Guenther)的全体,也可作为石龙子药用。

药性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

功效:破结,行水。

主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1.5~3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刘涓子鬼遗方》:“治诸瘘不愈:蜥蜴(炙)3枚,地胆(炒)30枚,斑蝥(炒)40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2丸,白汤下。” ②《四川中药志》:“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蜈蚣虫、铧头尖蛇等份。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擦。”

单方应用:《备急方》:“治小儿:蜥蜴1枚,烧灰,末,以酒服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