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黄柏

概况

异名:老鼠刺、木黄连(《草木便方》),刺黄芩(《天宝本草》),山黄芩、野黄芩(《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基源: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刺黄柏、甘平十大功劳或十大功劳的根。

原植物:刺黄柏Mahonia gracilipes(Oliv.)Fedde,又名细梗十大功劳(《新华本草纲要》)。甘平十大功劳M.ganpinensis(Lévl.)Fedde。十大功劳M.fortunei(Lindl)Fedde,又名狭叶十大功劳、西风竹(福建、江西),黄连(广东)。

形态:刺黄柏为常绿灌木,高1~2m。单数羽状复叶,长约30cm,小叶5~7个,厚革质,椭圆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13cm,宽1.5~4.5cm,先端渐尖,具刺状头,基部楔形,每边有2~5疏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白色,有蜡状白粉。总状花序长约20cm,2~3个簇生,花较稀疏,花深紫色,花梗细瘦,长约1cm。浆果卵形,暗蓝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77页.图155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丛林中。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甘平十大功劳与上种不同处为小叶通常4~7对,无柄,对生;小叶片大小不一,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浆果卵圆形。(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271页)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根圆柱形,直径约1.5cm。表面棕黄色,有纵纹。断面鲜黄色,木质部黄白色。质坚硬。气微香,味苦。

化学性质

小檗碱[1],以及小檗胺碱(Berbamine)和刺檗碱(Oxyacanthine)[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9。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1989;142:806。

药性

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黄疸,热痢,淋浊,目赤肿痛,劳热骨蒸,头晕耳鸣,风湿痹痛,痈肿疮毒。 ①《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头目,除风热。治疯狗咬伤,杀虫。” ②《天宝本草》:“清火退热。治目内翳症,癫狂。” ③《福建民间草药》:“解热,除骨蒸。治耳鸣,头晕。”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及风湿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4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中草药》:“治湿热黄疸:细叶十大功劳鲜根60g,栀子鲜根30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目赤肿痛:刺黄柏、谷精草、菊花、防风、荆芥穗、黄连、夏枯草、桑叶。水煎服。” ③《福建民间草药》:“治头晕、耳鸣:细叶十大功劳根30g,莲子肉120g。酌加开水炖1小时,饭后服,日2次。” ④《四川中药志》:“治痈肿疮毒:刺黄柏、刘寄奴、蒲公英、芙蓉花叶、野烟、铧头草。共捣绒涂。”

单方应用:《福建中草药》:“治湿热淋浊:细叶十大功劳鲜根、茎30~60g。水煎服。”

食疗:①《福建中草药》:“治产褥热:细叶十大功劳根30g,羊肉240g。酌加红酒或开水炖2小时服。”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关节炎痛:细叶十大功劳根60g,猪脚250g。酌加开水炖2小时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