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马草

概况

异名:醉马豆、断肠草(内蒙古)。

基源:为豆科棘豆属植物小花棘豆全草。

原植物: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直立或平卧,多分枝,表皮被硬毛。单数羽状复叶;托叶长圆形,基部连合;小叶11~19枚,长圆形,长1~2.5(4)cm,宽0.3~0.7(1.4)cm;先端渐尖,具刺尖;基部圆形,下面被疏柔毛。总状花序长5~12(20)cm;苞片狭披针形,长约0.2cm;萼筒钟形,被贴伏柔毛;萼齿披针状钻形;花冠淡紫色,旗瓣宽倒卵形,先端凹,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最短。荚果卵圆形,长1~2cm,宽0.3~0.5cm,先端具喙,密被长柔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27页.图258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沙地,耐盐碱。分布于内蒙古、山西和西北等省区。

化学性质

含(+)-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1,1,1,7,7,7-六氯-2,6二羟基庚酮-4[1]、多个三萜皂甙类成分[2]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β-D-葡萄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side)、山柰酚-3-双葡萄糖甙(kaempferol-3-diglucoside)[3]、臭豆碱(Anagirine)、黄华碱(Thermopsine)、N-甲基野靛碱(N-Methylcytisine)、鹰爪豆碱(Sparteine)、鹰靛叶碱(Baptifoline)、腺嘌呤(Adenine)、白藓碱(Dictamnine)、脲基甲酸乙酯[4]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9;6(4):283。
[2] Phytochemistry 1990;29:2032。
[3]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8):482。
[4]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3):160。

药性

功效:麻醉,镇静,止痛。

主治:关节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鲜品3~6g)。外用:揉烂塞患牙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