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概况

异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用植物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薜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爬壁草、木隆谷、木隆冬、邦邦老虎藤(《上海常用中草药》),班子藤、乒乓抛藤(《福建中草药》),王不留行、凉粉果、爬山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桑科榕属植物薜荔的茎叶。

原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F.repens Hort.Var.latchuensis Koidz.;F.stipulata Thunb.;Plagiostigma pumila Zucc.),又名泡树、饼泡树、木瓜藤、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

余项参见“木馒头”条。

生药

采集: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亦产。

鉴别: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mm。外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黄色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

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药理

附 薜荔果多糖416.6mg/kg ip或sc连续给药10d,对多种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淋巴肉瘤Ⅰ号腹水型及皮下型、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及皮下型、肉瘤180的抑制作用较显著[1]。薜荔果多糖25mg/kg sc,iv或ip给药,对正常615系小鼠及荷瘤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有明显的增多作用。与化疗药丝裂霉素、5-Fu合并使用时,较化疗药单独使用能明显增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的量。给药14d,能显著增加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合并放疗药使用,比单独放疗组的吞噬功能大为提高。10,25,62.5mg/kg对荷瘤小鼠、放疗小鼠的外周白细胞也有显著的提高作用[2]

参考文献

[1]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7;(5):81。
[2]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80;(4):13。

药性

性味:酸,平。 ①《广东中药》:“味淡,微凉。” ②《福建中草药》:“苦,平。” ③《新华本草纲要》:“茎枝:味苦、涩,性平。叶:味微酸。”

功效:祛风,利湿,活血,解毒。叶:消肿散结。

主治:风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瘕疠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痛,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⑨《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坐骨神经痛,睾丸炎等。叶用于漆过敏及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30g,荷叶蒂7个,苧麻根3g。水煎去渣,加鸡蛋3个,同煮服。”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30g,甘草(炙)1g。日煎服之。”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疮疖痈肿:薜荔30g,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风湿痛:薜荔藤9~15g,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痈肿:鲜薜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⑤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婴儿湿疹:鲜薜荔叶60g,黄连9g。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擦患处;或同时服汁2~3匙,1日2次。” ⑥《江西草药》:“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60g。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1剂。”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30g,甘草3g,煎服。”

食疗:①《江西草药》:“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30g,三叶木通根60g。水煎去渣,加鸡蛋1个煮服,每日1剂。” ②《湖南药物志》:“治病后虚弱:薜荔藤90g,煮猪肉食。” ③《湖南药物志》:“治小儿瘦弱:薜荔藤60g,蒸鸡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