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概况

异名:莨菪子(《本经》),莨蓎子(《本草经集注》),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牙痛子(《本草原始》),薰牙子(《陕西中药志》),山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为茄科天仙子属植物莨菪的种子。天仙子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有3种。

原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为天仙子正品。另有小天仙子(北莨菪)Hyoscyamus bohemicus F.W.Schmidt(Hyoscyamus agrestisKit.ex Schuit.)也作天仙子入药。此外尚有广东的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水蓑衣属植物水蓑衣Hygroghila salicifolia(Vhl)Nees的种子,效用与天仙子不同,应注意鉴别。陕西、河北有误以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麦瓶草(米瓦罐)Silene conoides L.种子为天仙子的;江苏南京地区有称蓼科蓼属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 L.的种子为天仙子(白平子)者,其性味功能异于天仙子,不可混用。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原名莨菪子,列为下品。《纲目》谓:莨菪一作蔺,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宕,故名。我国古代以种子入药,《本草图经》称为天仙子。韩保升谓:“叶似菘蓝,茎叶皆有细毛,花白色,子壳作罂状,结实扁细若粟米大,青黄色,六月、七月采子,日干。”经参考《证类本草》、《纲目》的附图,确证古今所习用者均是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英国中古时期应用此药,至18世纪(1809年)收载于《伦敦药典》。

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1m。根粗壮肉质,纺锤形。茎稍斜生,全体被白色粘性腺毛有特异臭气。基生叶丛生成莲座状;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长4~20cm,宽2~6cm,叶基抱茎或截形,叶缘羽状深裂或浅裂。花单生于叶腋,丛集于茎端成穗状聚伞花序;花萼筒状钟形,5浅裂,各有一顶刺,果时增大成壶状;花冠漏斗状,黄绿色,基部和脉纹紫堇色,5浅裂;雄蕊5枚,弯曲,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线形。盖裂蒴果藏于萼内,卵球状,直径约1.2cm。种子多数,灰棕色,肾形、盘形或卵圆形,表面具波状纲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图5380)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边、田野、路旁。分布于中国北部和西南部;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南。欧洲、亚洲西部及非洲北部也有分布。

小莨菪与莨菪的主要区别为小莨菪为一年生草本,植株较上种为小,根细瘦并带木质,茎生叶不作羽状分裂或仅有的极浅的波状浅裂。生于村边、田野、路旁等处。分布于东北及河北。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用种子繁殖,南方在8月下旬~9月上旬,北方在4~5月播种。条播按行距40cm开浅沟播入,穴播按行株距各27~33cm开穴,深3cm左右,每亩种子用量约300g。播种时,需用草木灰或细土掺入拌匀后撒入。宜直播。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苗,进行间苗、匀苗,穴播每穴留壮苗1株,条播按株距27~33cm定苗。生长期间,以人畜粪水追肥3~4次;花果期可用5%过磷酸钙溶液作根外追肥;雨季注意排水。病害有根腐病,发现病株及早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虫害有跳,蚜虫,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杀。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下地上部分或拔起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药材主产内蒙古、河北以及东北、西北地区。

鉴别

性状:种子类扁肾形或扇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以颗粒饱满、均匀、无瘪粒、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①天仙子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置试管中,加乙醚10ml与10%氨溶液2滴,密塞,不时振摇,2小时后滤过,残渣挥干,加氨饱和氯仿溶液10ml,冷浸过夜,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85:15:0.7)为展开剂,以莨菪碱、东莨菪碱对照。展距13cm,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43-1) ②莨菪属植物种子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氨饱和氯仿液,浸泡过夜,滤过,浓缩,点于硅胶G60(Merck)上,以氯仿丙酮甲醇-28%氢氧化铵(73.1015∶2)为展开剂,以阿托品、东莨菪碱为对照。展开后,用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增鉴别》.图343-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种子含生物碱0.06%~0.2%,主要为莨菪碱(Hyoscyamine)、托品碱(Tropme)及东莨菪碱(Scopolamine,Hyoscine)。另含脂肪油可达25%,尚含甾醇、磷脂和植酸钙镁(Phytin)[1,2]

附 叶含生物碱0.045%~0.1%,高的可达0.2%,主要为莨菪碱,其次为东莨菪碱和托品碱[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2 。
[2] CA1979;91:171680e.。

药理

①对腺体分泌的影响 阿托品通过阻断M受体而抑制腺体分泌,在一般治疗剂量时,对唾液腺和汗腺即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引起口干和皮肤干燥,较大剂量可减少胃液分泌,但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东莨菪碱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更强[1]。 ②对眼的作用 阿托品具有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作用[1]。 ③对平滑肌的影响 阿托品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显著。但对胆管、输尿管和支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1]。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阿托品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从而使心率加速,此外尚能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1,2]。近有报道阿托品、东莨菪碱能提高豚鼠心脏对哇巴因中毒的耐量,对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氯仿和Ach-氯化钙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2,3]。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大剂量阿托品具有能解除小血管痉挛的作用,其扩血管作用与抗M胆碱作用无关,可能与大剂量阿托品能阻断α受体有关,也可能是大剂量阿托品直接扩张血管的结果[1]。 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阿托品在较大治疗量时可轻度兴奋大脑和延脑,剂量增加兴奋作用加强,中毒剂量,常产生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失调和惊厥等,有时可由兴奋转入抑制。但东莨菪碱则表现明显的镇静作用[2]。近有报道东莨菪碱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有很好的呼吸中枢兴奋作用和恢复血压的作用[4]。iv东莨菪碱0.25~1.0mg/kg。能抑制动物的记忆再现过程[5]。 ⑥其它作用 1)保护胃粘膜作用 阿托品对大鼠颈髓横断所致的胃损伤有保护作用,使胃粘膜损伤程度减轻,并使颈髓横断后6h大鼠胃屏障粘液量明显增加[6]。 2)钙拮抗作用 阿托品在大剂量时具有钙拮抗作用,认为其对感染性休克和锑中毒所致阿一斯综合征的功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钙拮抗作用有关[7]。 3)镇痛作用 东莨菪碱ip或侧脑室注射,可使大鼠的痛阈分别提高40%和80%,并持续32~36h,实验证明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能系统无关而主要是阻滞中枢M-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有关[8]。 4)对肾脏的作用 东莨菪碱对家兔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保护作用,认为这与东莨菪碱能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对肾小球有保护作用有关[9]。 5)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实验性损伤犬脊髓后,用不同剂量东莨菪碱治疗,观察6wk,大剂量组恢复行走率为36.3%,小剂量组则为45.3%,对照组为0%。诱发电位及脉冲电脊髓反射检查结果与神经学检查结果一致,光镜、电镜观察证实,东莨菪碱有调节受损脊髓的微循环作用[10]

参考文献

[1]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4 。
[2] 中国药理通报 1988;(4):230 。
[3]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8;(4):317 。
[4]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7;(2):115 。
[5] 中国药理学报 1984;5(3):166 。
[6]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4;16(4):271 。
[7]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85;20(4):323 。
[8] 生理学报 1984;36(2):149 。
[9]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85;2(1):16 。
[10] 中华外科杂志 1987;25(1):19。

药性

性味:苦、辛,温。有大毒。 ①《本经》:“苦,寒。” ②《雷公炮炙论》:“大毒。” ③《别录》:“甘。有毒。” ④《药性论》:“苦、辛,微热。有大毒。”

归经:心、胃、肝经。

功效:安神定痫,解痉,止痛。

主治:癫狂,风痫,风痹厥痛,胃痉挛疼痛,咳喘,牙痛,久痢,久泻,脱肛,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 ②《别录》:“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 ③《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④《本草拾遗》:“主痃癖,除邪逐风。” ⑤《日华子本草》:“烧熏虫牙,洗阴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6g~1.2g。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烧烟熏。

使用注意:内服宜慎,有大毒;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②《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③《纲目》:“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 ④《日华子本草》:“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甘草、五灵脂,治肌肉麻木疼痛。 ②配陈皮、苏子,治剧烈咳嗽及哮喘。 ③配细辛、生地黄,治牙痛。 ④配草乌、五灵脂、甘草,治风湿筋骨疼痛。 ⑤配大黄、当归、厚朴,治癫狂初起。

方选和验方: ①妙香散(《普济本事方》)治赤白痢,脐腹疼痛,肠滑后重:大黄15g,莨菪子30g。上捣罗为散,每服3g,米饮调下,食前。 ②崔氏方(《外台秘要》)治年久呷咳:莨菪子(新者),南青木香(真者),雄黄(无石臭者)。上3味等份,捣筛为散,以羊脂涂青纸1张,以散药著纸上,卷裹之。平旦空腹烧裹头,令烟出,吸取10咽,日中复吸10咽,日晚后吸10咽,7日内禁生冷醋滑,3日则差。 ③莨菪子散(《古今录验方》)治五癫,反侧羊鸣,目翻吐沫,不知痛处:猪卵1具(阴干百日),莨菪子0.9g,牛黄24g(研),鲤鱼胆1.5g(研)桂心3g。上5味,切,以清酒500ml,渍莨菪子,暴令干,尽酒止,乃捣令下筛。酒服1g,日再,当如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生葱等。 ④莨菪羊肺散(《大同方剂学》)治积年上气不差、垂死等症:莨菪子(熬令色变),熟羊肺(薄切暴干为末)。上2味,各别捣等份,以神酢拌令相著,夜不食,空肚服2g,须臾拾针两时间,以冷浆白粥2只止之,隔日1服,永差。 ⑤复方石脂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慢性腹泻:天仙子120g,赤石脂1000g,枯矾1000g。共研为细末,制成片剂,每片0.34g,每次3~5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千金要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醋和莨菪子末,敷头上。” ②《千金要方》:“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头上。” ③《千金要方》:“治被打破伤,腹中有瘀血:莨菪子末敷疮上。” ④《千金要方》:“治猘犬毒:服莨菪子7枚,日1。” ⑤《四川中药志》:“治胃肠痉挛,溃疡病,腹痛,腹泻:天仙子研末,每服0.9g,日服3次,开水送下。” ⑥《四川中药志》:“治龋齿牙痛:天仙子粉末少许,填塞龋洞,或卷成纸筒,点燃熏患处。” ⑦《长白山植物药志》:“治咳嗽,哮喘:天仙子0.5g,陈皮7.5g,苏子15g。水煎服。”

食疗:《太平圣惠方》:“治积冷痃癖,不思饮食,四肢酸困等症:莨菪子0.9g(水淘去浮者),大枣49枚。上药以水600ml相和,煮水尽,即取枣去皮核,每于食前吃1枚,粥饮下亦得,觉热即止。”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发其义者。盖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