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肉

概况

基源:为鼬科獾属动物狗獾的肉。

原动物:狗獾Meles meles Linnaeus,又名獾(《本草图经》)。天狗(《纲目》),山獭、山狗(《东医宝鉴》),狟子(《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一册)。

历史:獾,首载于宋《图经本草》,《纲目》列于兽部兽类。均记以肉入药。李时珍曰:“猯,猪獾也,獾,狗獾也,二种相似而略殊。狗獾似小狗而肥,尖喙,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为裘领,亦食虫蚁瓜果。”所述与今之狗獾相符。

形态:体肥较大,身长45~55cm,尾长11~13cm。体重10~12kg。吻长,鼻端尖,鼻垫与上唇间被毛。耳短。眼小。颈短粗。四肢粗壮,均具强有力的棕黑色爪。背毛粗而长,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搀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显。头部有3条白色纹,两颊自口角到头后各具1条,中央1条自鼻尖达头顶,其间夹有2条黑棕色宽带。耳背面及后缘黑棕色,上缘白色。下颏到腹部及四肢均为棕黑色。尾大部呈黄白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729页.5721条图)

生境与分布:栖于山麓、灌丛、荒野及湖边、溪边。爪强,掘洞而居。分布几遍及中国各地。

生药

采集:冬季捕捉,可用猎犬、烟熏,枪杀等法。

化学性质

在其血液的血浆中含有:黄体(Luteum)和激素(Hormones)[1]、二氢睾甾酮(睾丸激素)(Dihydrotestosterone)和睾甾酮(Testosterone)[2~6]、甲状腺素(Thyroxine)[7~8]、雄激素(Androgens)[9]、雌二醇(Estradiol)、雌酮(Estrone)[10]、黄体酮(孕甾酮Progesterone)[1]~14]脂蛋白(Lipoproteins)[15~17]、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18]脂类(Lipids)[20]、皮质激素传递蛋白(Transcortins)[21]、血液的血清中含有酯酶(Esterases)[22]、其脂肪组织中含有己糖激酶(Hexokinase)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24]

参考文献

[1] CA 1977;87:82152j。
[2] CA 1981;94:62966u。
[3] CA 1980;93:202121w。
[4] CA 1986;105:108808v。
[5] CA 1982;97:138951v。
[6] CA 1984;100:32927s。
[7] CA 1979;91:88568d。
[8] CA 1984;100:32727s。
[9] CA 1982;96:174712f。
[10] CA 1986;93:23613m。
[11] CA 1978;88:149796p。
[12] CA 1985;105:223573b。
[13] CA 1982;96:63226f。
[14] CA 1984;100:168584d。
[15] CA 1986;104:181964b。
[16] CA 1986;105:108808v。
[17] CA 1982;96:215214r。
[18] CA 1984;100:168584a。
[19] CA 1984;101:17289z。
[20] CA 1985;102:60226n。
[21] CA 1986;105:223573b。
[22] CA 1987;107:73193c。
[23] CA 1987;107:94073d。
[24] CA 1991;115:223987w。

药性

性味:《纲目》:“甘、酸,平。”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效:补中益气。

主治:《本草图经》:“治小儿疳瘦,啖之杀蛔虫。”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山东药用动物》:“治酒齇鼻:鲜肥獾肉一块置煤油上烧至油滴为度,趁温热向患处涂擦,1日3次,治愈为止。”